BAT的中台战事,谁是最终的赢家?


BAT的中台战事,谁是最终的赢家?
文章插图

文/当下君图片/来源网络
中台的概念自从提出后,从大火大热,到被质疑是“伪概念”,再到BAT这样的企业纷纷不断延展中台的概念,“中台”依然存在,但它的内涵外延都发生了很多变化。对于阿里来说,中台是业务实施的重要保障;对于百度来说,中台是AI与智能云“云智一体”后形成的独特优势;对于腾讯来说,中台是大生态战略和各个垂直赛道耦合的连接器。不难看出,中国最顶级的一批产业互联网企业都没有放弃中台的想法,它们反而在努力把中台更深的结合进自己以及客户的业务场景。但不同企业的中台承担的完全是不同的业务形态,所以说“大战”似乎有点勉强,倒不如说是各借中台的概念,在进行一次更高层级的PaaS层面的PK。
1阿里与“天下中台半阿里”
谈中台,不能绕过阿里,阿里的中台发展,记录了大半部中国互联网企业的中台发展史。215年12月,一则消息传出,阿里巴巴集团宣布组织结构全面升级,建设整合阿里产品技术和数据能力的强大中台,进而形成“大中台,小前台”的组织和业务体制,使前线业务更加灵动、敏捷,迎接未来新商业环境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这次升级里,中台业务不是作为一个概念,而是作为一级组织架构而提出来的。

BAT的中台战事,谁是最终的赢家?
文章插图

阿里中台的核心,是数据中台,作为数据中台早期提出者和践行者,阿里可以说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方法论,方法论到产品的沉淀的路径也已经打通,所以说,阿里是中台领域、尤其是数据中台领域的风向标。
到了22年,行业内兴起了关于中台是否是一个伪命题的大讨论,阿里也在某种程度上承压。不过笔者认为,阿里的数据、业务双中台的发展道路和概念规划,并无问题。阿里之所以成为质疑中台者的挑战对象,倒不如说是一些借助“阿里中台”概念为自己搭台唱戏讲故事的企业,把概念吹的太神、把故事讲的太过,所以最终让阿里中台被波及。另外,业内对阿里中台业务也有过度解读的嫌疑,比如,阿里某高管在内网发布文章表示,现在阿里的业务发展太慢,要把中台变薄,变得敏捷和快速。但传导到外部,很快就被传成“阿里要拆中台了”,实际上哪有这么一回事儿?足以证明阿里对中台业务坚定的是,今年的云栖大会,数据中台还是占据了很重的份量。先是由数据中台负责人统领数据中台总体的价值、方向以及产品架构,然后是QuickBI、CDP等几个核心产品的介绍。有趣的是,阿里中台虽然从来没有为自己辩解,但在云栖大会上反复强调,中台必须要以数据价值、需求场景为导向。而有很多公司的公共部门虽然做中台,但是离业务太远,是为了做中台而做。
这似乎是一种含蓄的回应此前多种质疑声音的姿态。而在此后,阿里还强调——搞中台是件费时费力的事情,需要大量人、财、物的支持,从组织战略层面,需要建立中台战略以及强有力的组织保障。这似乎也是在说,上中台,似乎要掂量一下自己的业务量级和转型决心。虽然阿里的话说的不太好听,但笔者认为这才是对行业的金玉良言——不评估需求、不根据业务实际的上中台,才可能是中台“清名为之所累”的一个潜在原因。事实上,我们发现,靠谱的中台是企业发展中自然形成的中台,是把企业内部中台外化、泛化成为通用中台产品再销售的中台。比如,阿里的中台实操,远远早于215年,一直操盘阿里数据业务的朋新宇的说法是:“在215年阿里公开提出‘大中台,小前台’中台战略之前,我们已经干了三四年了”。这个意义上的阿里的中台,是在实践中成长出来的,是从双十一等业务挑战,过渡到技术、组织架构的实践,进而归纳总结而成的概念,所以是“靠谱的中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