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雷谈孙志刚事件 他用生命唤起对个体权利的关注[图]

孙志刚案相关小知识,以下是王雷谈孙志刚事件 他用生命唤起对个体权利的关注知识相关内容: https://www.br />
王雷谈孙志刚事件 他用生命唤起对个体权利的关注[图]
文章图片
2003年12月18日,孙志刚葬礼,看着儿子的遗像,50多岁的孙禄松悲痛欲绝 。br />
孙志刚的墓志铭末尾是: [985424.com]
以生命为代价推动中国法治进程 。值得纪念的人————孙志刚 。(资料图片) copyright br />
浙江在线9月26日讯 九月初的北京,郁达夫笔下悲凉沉静的北国之秋尚未到来,天空已显得高远,午后的阳光从中关村挤挤挨挨的大厦间流泻下来,照着马路上匆匆来去的人与车 。br />
一间无窗的办公室隔断尘嚣,王雷把记忆翻回到十年前,曾经的困厄与荣光立时在眼前铺陈开来 。内容来自br />
"绝望,太绝望 。"王雷说,"我跟着孙志刚家属去申诉,一家家跑过去,有的不让进,有的推脱,有的对孙志刚父亲大声呵斥 。" www.br />这个陕西大汉低头想了下,语音柔软而清晰:"孙志刚是我人生道路上的一座山,每一次行走,都会看见 。它提醒我采访人员的职责,让我对个体的权利与命运投入更多的关注 。" br />线索: www.br />
2003年,孙志刚27岁,在广州一家服装公司做设计师 。3月17日晚上,在去网吧的路上,他因没有暂住证被带到黄村街派出所,3月18日被送往广州收容遣送中转站,同日又被送往广州收容人员救治站,3月20日死在救治站内 。br />
那一年,王雷也是27岁,进《南方都市报》半年,跑热线,"忙得晕头转向" 。此前,这个陕西师大社会学专业毕业生刚在云南媒体待了两年 。/font>
同事回忆,青年王雷留长发,蓄山羊胡,极瘦 。内容来自/font>
4月的一天,王雷从同事陈峰那里第一次听到孙志刚这个名字 。www.br />线索是陈峰在一个论坛的朋友给的,他要出差,就让我盯一下 。www.br />孙志刚家人告诉我,人是被打死的,但救治站的护理记录上写着,死因是"脑血管意外、心脏病突发" 。光凭家属说法,稿子难以成立,我就建议他们去做尸检 。然后我被派到吉林去做稿子 。copyright /font>
吉林的采访快结束时,孙志刚父亲孙禄松打来电话,说尸检有结果了,"人是被打死的" 。我记得,当时是在一辆行进的长途车上,只有我一个乘客 。https://www.br />
多亏尸检结果公正,不然这稿子很可能做不成 。br />收容制度恶贯满盈,广州收容救治站4个月死58人;报社领导决定做此稿,目标直指恶法 内容来自br />
王雷从吉林赶回广州,和陈峰一起找到分管副总编杨斌(现网易副总编) 。杨斌说,做 。内容来自br />9月12日,前《南方都市报》的一位领导告诉《钱江晚报》采访人员,认定这稿子值得做,就是"希望通过稿子,促成制度修改 。" [985424.com]
孙志刚案件审判后,《中国新闻周刊》采访人员唐建光得到的材料显示: 内容来自br />广州收容人员救治站在2002年10月死亡16人,11月死亡15人,12月死亡15人,2003年1月头20天死亡12人 。今日新鲜事br />被收容人员张明君因参与殴打孙志刚获刑,他说,3月18日晚9时50分,孙志刚进来时,他刚被打过 。https://www.br />王雷真正感受到收容制度的可怕,是在投入采访后 。那天,他和陈峰从收容站出来,看到墙上密密麻麻贴满了寻人启事,一层又一层,上面是一个个沉默的名字 。顿时,"一股寒意从后背升起" 。www.br />
王雷坦言,他和陈峰没有报社领导想那么远,关于收容遣送的负面报道当时已很多,他并不奢望能促成制度修改,更别说废除 。www.br />王雷混在孙志刚家属中,去黄村派出所、广州收容遣送中转站、广州收容人员救治中心————孙志刚最后待过的三个地方: copyright br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