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把细胞当“原料”打印人体移植器官

羊城晚报采访人员 周聪
对于3D打印技术 , 相信大家已经耳熟能详 。 但是 , 把干细胞来源的类器官当做“原料” , 打印出器官还能移植到人体 , 你听说过吗?在第一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上 , 来自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的博士后郭璟祎团队 , 站在“揭榜领题赛”的舞台 , 针对“类器官再生医学应用新技术”题目 , 给出了自己的方案 。
郭璟祎是一名90后 , 虽然刚入博士后工作站半年 , 但她已经带领3名副研究员、4名博士 , 一起攻克技术难关 。 “我们是做基础研究的 , 平时跟企业和产业应用没有很好地对接上 。 通过参加大赛 , 我们可以将基础研究成果更好地进行落地转化 。 ”郭璟祎表示 , 她从事的是类器官方面研究 , 看到大赛“类器官再生医学应用新技术”的揭榜题目和自己的研究方向十分契合 , 就想参加试试水 。
【技术|把细胞当“原料”打印人体移植器官】在郭璟祎看来 , 第一届全国性的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机遇 , 大赛不仅仅为像她一样的年轻人提供了机会和舞台 , 更让年轻的博士后群体成为科创主角 。
“我们主要是利用3D打印技术 , 把基于成体干细胞来源的类器官当作‘墨水’ , ‘打印’出人类肝、肾的类器官 , 为以后临床上器官移植提供基础 。 ”郭璟祎介绍 , 他们团队根据揭榜题目给出的“基于成体干细胞来源的类器官和3D打印技术进行组织器官修复和人源器官构建”方案 , 最终目标是让3D打印出来的类器官用在临床器官移植上 , 虽然目前国内外都在研究这项新技术 , 但要把新技术做得更稳定、成本和时间做到最优 , 需要不断探索 。
“国家、省、市、区等各级政府部门十分支持科技创新 , 不仅有科研项目经费支持 , 在人才住房保障、生活资助等方面也给予很大支持 , 充分保障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 。 ”郭璟祎表示 。
郭璟祎还提到 , 她在广东奋斗已经有十余年 , 广东可以说是她的第二家乡 , 待她博士后出站后将继续留在广东开展科研工作 。 她认为 , 广东不仅有很好的政策支持 , 还有很多高水平的科研院所、高校、高科技企业等硬件环境 , 能够让自己尽情地发挥才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