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科|中科创星李浩:搭建科研人员和商业场景落地之间的桥梁

来源:投资家网
作者:刘福娟
前几年芯片并不被认为是好生意 , 直到2019年5月 , 华为被美国制裁 , 国内芯片供应商在芯片产业链中覆盖不够全面、以及技术面临“卡脖子”的问题被推到台前 。
投资人和创业者开始嗅到中国芯片的投资机会 , 随着科创板、注册制的推出 , 硬科技成为2020年最热的投资赛道 。 短短两年 , 中国投资机构对芯片等硬科技的看法经历了从“不看好”到“非常看好”两个极端之间的转换 。
“硬科技”的概念最早由中科院西安光机所米磊博士提出 , 他认为中国没有芯片、没有核心技术终将难以长远地发展 , 未来的三十年 , 唯有发展科技创新、储备技术方能持续跟进甚至引领光电产业的发展 , 才能不被“一剑封喉” 。

西科|中科创星李浩:搭建科研人员和商业场景落地之间的桥梁
文章图片
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联席 CEO 李 浩
米磊在中科院西光所的支持下 , 联手“专注科技成果转化”的曹慧涛、“投资老兵”李浩成立中科创星 , 扎根产业 , 深耕硬科技领域投资 , 终于等到现在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
在其他机构正争相进入硬科技投资赛道的时候 , 中科创星已经先后投资孵化了308家硬科技企业 , 其中半导体投了90余家 , 人工智能投了60余家 , 在半导体产业的投资数量在全国排前三 。 他们在带领中科创星成就自身品牌价值的同时 , 也为LP们带来了丰厚回报 。
一、资本寒冬下 , 逆势募资15亿 , 更倾向和机构化LP合作 近日 , “北京硬科技二期基金”在北京正式启动 , 基金总规模15亿元 , 得到了中国技术交易所、实创集团宁波银行北京分行、中信银行北京分行等LP的支持 。
截至目前 , 中科创星资金管理规模已达53亿 , 旗下管理西科天使一期、西科天使二期、西科天使三期、西科天使四期、大数据孵化基金、大数据产业基金、西安中科成长基金、陕西光电子集成基金、北京硬科技基金、北京中科创星硬科技二期基金等数支已经运行的基金 。
其投资领域覆盖光电芯片及光学领域、人工智能及信息技术、生物医疗、先进制造、商业航天等 , 已形成光电芯片、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等产业集群 , 中科宇航、长光卫星、驭势科技、启尔机电等都是中科创星投资的明星项目 。
此次成功募资 , 可以看出LP们对于中科创星深耕硬科技赛道并取得成果的认可 。 作为一家早期投资机构 , 其早期募资的的过程并不容易 。
投资孵化硬科技企业项目必须要面临一些现实问题 , 比如在起步发展的5—10年间 , 投入和回报率成反比 , 甚至还要经历亏损 。 谈及首支基金的募集 , 李浩坦言 , “还是有些困难的” 。 由于当时市场环境等因素 , 很少有人愿意为一个重资产、重科技、重人力、回报周期长、来钱慢的产业买单 。
为了尽快募资孵化项目 , 李浩和团队寻求不少社会传统企业资金的支持 , 但合作的过程并不顺利 。
在复盘的过程中 , “不是谁的钱都能拿的” , 李浩及团队得出一个结论 , “原因有两点 , 一是商业化和科学研究都有自己的规则 , 当双方对技术预期、产业周期等产生认知偏差的时候 , 合作起来不顺畅;其次 , 让没有真正理解硬科技的人主管从科研院所出来的团队 , 他们不具备承接这些科研成果的知识和能力 , 即‘道不同不相为谋’” 。
在后续选择合作LP的过程中 , 中科创星更倾向于和机构化LP合作 。 虽然2020年受疫情影响 , 让资本寒冬雪上加霜 , 很多LP都在观望 。 在这种环境下 , 中科创星顺利募资 , 也说明他们经历住了时间的检验 。
二、强大的投后管理能力 , 助力高新技术从“实验室”走出来 中科创星自成立以来 , 在选择投资标的的时候 , 就专注于投向具有成长潜力、拥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初创期的企业 。 其投资逻辑和策略非常清晰 , “做中科院最好科技项目的转化和孵化 , 投资关乎国家经济发展和安全的重要战略资源” 。
从中科院走出来的项目 , 从前期获批科研经费时就基本完成了项目可行性调研 , 它们是在经费支持下再投入大量时间、资源、人力孵化出的成熟的科研成果 。 中科创星投资他们 , 实际是搭建了一个从科研成熟到产业化过程的“桥梁” , 让高新技术从“实验室”走出来 。 这不仅大大降低了试错成本 , 还提高了成活率 。
这其中 , 强大的投后管理能力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 。 “必须要有强大的投后 , 否则根本不具备市场竞争力” , 李浩对投资家表示 。
不同投资机构的管理方式是不一样的 , 经过调研分析 , 由于中科创星所投的项目都是科研人员创业的 , 他们可能会面临一些共性的问题 。
中科创星有着强大的投后团队 , 规模达120人 , 对于创业初期的科技人员 , 中科创星会提供很多有特色的服务弥补科研人员创业的劣势 , 通过不同方式帮助创业者把公司从0到1做起来 , 随后 , 在企业壮大过程中 , 帮助企业融入市场经济 , 完成退出 , 再去孵化新的企业 。
比如会组建专门的团队 , 研究国家政策 , 帮助企业项目争取资金和支持 。 与此同时 , 做创业培训 , 内容涉及股权投融资、企业文化及人才梯队搭建等 , 每年约培训5000多人次 。 李浩对投资家表示 , “股权分配也是一种艺术” 。
作为创业者背后的创业者 , 李浩认为 , “早期投资机构证明自己的唯一路径就是被投项目的成长 , 我们扮演的角色就是联合创始人 , 中科创星和创业项目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
三、立志为国家培养和孕育1000家硬科技冠军企业 “中科创星在做的事情就是用投资这种方法 , 帮助更多的科技成果产业化” , 李浩对投资家表示 , “这也是创办中科创星的初衷” 。
曾经有位登月工程技术研究的老科学家找到他 , 希望李浩可以将他们毕生研究的光谱仪技术产业化 。 他想让该技术真正服务于社会 , 比如将其应用于检测猪、牛肉里的重金属含量是否超标 , 蔬菜里的农药残留情况等场景 。 “只有技术真正产业化 , 不断创造价值 , 才会促进科研技术的进步” , 老科学家对李浩讲到 。
同样打动李浩的 , 还来自于一位创业者 。 在他的创业项目进展不错的时候 , 一个上市公司出价3亿想要收购他们 。 拿到钱后 , 他准备回研究所建一个自己说了算的实验室 , 就按自己认为对的方向研究 。
这都给了李浩极大的震撼 , 在他们身上 , 他看到了科研人员对技术研究的虔诚之心 。 他意识到 , 想要做一件有价值的事情 , 就不能完全追随潮流 , 要逆势而行 。
投资的本质就是资金的配置 , 静下心来的李浩开始思考 , “未来 , 国家会把更多的钱从虚拟经济转移到实体经济的建设中 , 科技型企业是实体经济金字塔的塔尖 , 而中科院的科研人员是塔尖技术的创造者 。 中科创星就是要通过投资 , 帮助我国科研人员的项目进行商业价值转化 , 进而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 ”
但硬科技投资不是说说就可以的 , 北京市科技创新基金董事长刘克峰认为 , “硬科技需要坐‘冷板凳’才能攻克 , 在成果转化过程中要迈过‘死亡谷’ , 不管是母基金还是创投资本 , 要做耐心资本 , 陪硬科技一起走” 。
“硬科技早期投资的考验在于专业和耐心 , 专业度体现在需要对科技和产业的发展方向进行双重判断 , 同时更需要在经营管理层面为科技企业赋能” , 李浩对投资家表示 , “而耐心的考验 , 则是由科技创新的‘指数型增长’规律导致的 , 硬科技企业前期投入大、增长慢 , 突破成长节点后则会迅速成长 , 耐心资本尤为重” 。
李浩是一个极其相信纯粹力量的投资人 , 他没有想过如何把一个科研工作者变成企业家 , 但经过了多年的摸爬滚打 , 他知道创业者创业路上哪些事不能做 , 可以帮助他们少犯一些错误 。 在他看来 , “少犯一些错 , 就离成功近了一步” 。
谈及未来 , 中科创星希望成为科技创业者的首选合作伙伴 。 到2050年前 , 能够为国家培养和孕育1000家硬科技冠军企业 , 陪伴他们成长 。
【西科|中科创星李浩:搭建科研人员和商业场景落地之间的桥梁】心有雄狮 , 终现雄狮!相信中科创星会不忘初心 , 继续保持专注 , 持续加码硬科技领域 , “找到”和培育更多的龙头企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