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官网消息 , 近日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及其同事张强、陈腾云与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王向斌、刘洋等合作 , 利用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尤立星小组研制的超导探测器 , 基于“济青干线”现场光缆 , 突破现场远距离高性能单光子干涉技术 , 分别采用激光注入锁定实现了428公里双场量子密钥分发(TF-QKD) , 同时利用时频传递技术实现了511公里TF-QKD 。
该研究成果成功创造了现场光纤无中继QKD最远距离新的世界纪录 , 在超过500公里的光纤成码率打破了传统无中继QKD所限定的成码率极限 , 即超过了理想的探测装置(探测器效率为100%)下的无中继QKD成码极限 。 上述的工作在实际环境中证明了TF-QKD的可行性 , 并为实现长距离光纤量子网络铺平了道路 。
本文图片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官网
相关研究成果分别发表于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被选为编辑推荐文章)和《自然·光子学》上 , 并被APS下属网站Physics SYNOPSIS栏目和英国《新科学家》报道 。
量子不可克隆原理保证了QKD的无条件安全性 , 而未知量子态的不可克隆性 , 也使得QKD不能像经典光通信那样 , 通过光放大对传输进行中继 , 因此实际应用中QKD的传输距离受到光纤损耗的限制 。
相比传统协议 , TF-QKD协议具有密钥率随信道透过率的平方根尺度下降的优势 , 所以特别适合远距离QKD 。 此前 , 潘建伟团队已经在实验室内实现超过500公里TF-QKD的验证 , 然而 , 在实际场景的苛刻环境下实现TF-QKD是极其困难的 。 实验室内温度、振动以及人活动引起的声音等噪声都可以被有效隔离 , 但现场环境中这些是不可避免的 。 由于昼夜温度起伏引起的热胀冷缩效应 , 现场光缆一天的长度变化总量 , 比实验室光纤高两个数量级 , 相应的长度和偏振变化速率 , 也比实验室光纤快两到三个数量级;并且现场光缆的损耗要高于实验室光纤 , 即使对现场光缆的各个连接点进行优化 , 损耗依然比实验室光纤高约10%;此外 , 由于现场光缆每根纤芯承载着不同的业务 , 同一光缆中的不同光纤所传输的信号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相互串扰 , 这种串扰引起的噪声 , 比单光子探测器的本底噪声高两个数量级以上 。
潘建伟团队基于王向斌提出的SNS-TF-QKD(“发送-不发送”双场量子密钥分发)协议 , 发展时频传输技术和激光注入锁定技术 , 将现场相隔几百公里的两个独立激光器的波长锁定为相同;再针对现场复杂的链路环境 , 开发了光纤长度及偏振变化实时补偿系统;此外 , 对于现场光缆中其他业务的串扰 , 精心设计了QKD光源的波长 , 并通过窄带滤波将串扰噪声滤除;最后结合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研制的高计数率低噪声单光子探测器 , 在现场将无中继光纤QKD的安全成码距离推至500公里以上 。
【潘建伟|重大突破!中国科大潘建伟团队再创世界纪录,我国现场光纤量子通信突破500公里量级】该工作得到了科技部、自然科学基金委、中科院、山东省和安徽省等的资助 。
推荐阅读
- 技术|“2”类医械有重大进展:神经介入产品井喷、基因测序弯道超车
- 重大进展|“2”类医械有重大进展:神经介入产品井喷、基因测序弯道超车
- 公司|外媒:2021,人类太空事业的重大年份
- Intel|英特尔放出i9-12900K平台PCIe 5.0 SSD演示 突破13GB/s传输速率
- 识别|沈阳地铁重大变化!能摘口罩吗?
- 测试|北京:自动驾驶测试里程突破365万公里
- Monarch|消息称微软Win11 2022重大更新将在明年夏天到来
- 文章|美媒文章:古人类领域2021年六大新突破
- 人民日报|1月1日生效的RCEP,将带来这些重大变化!
- 广西云|1月1日生效的RCEP,将带来这些重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