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如何测量一亿度的高温?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慕云深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我国的EAST人造太阳不久前实现了将1.5亿摄氏度高温等离子体维持101秒的记录 , 标志着我们走向可控核聚变的重要一步 。 可控核聚变的原理 , 本质上就是把两颗氢原子核捏成一颗氦原子核 。 为此 , 必须用高达数亿度的温度将其“捏”在一起 。
那么问题来了:这么高的温度 , 我们是如何测量的呢?会有一个能测出这么高温度的温度计吗?
什么是温度?
质量描述的是物体有多少物质 , 长度描述的是物体占据一维空间的大小 , 那么温度(temperature)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物质的冷热 , 但对温度的本质却并不了解 。
虽然人们不知道温度到底是什么 , 但科学家很早就知道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 利用这一点 , 人们很早就发明了温度计 , 利用液体的不同体积和其温度的对应关系 , 来测量温度 。

科普|如何测量一亿度的高温?
△人体表面温度的分布 。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为了描述温度的高低 , 人们发明了不同的温标 。 例如摄氏温标(°C)规定 , 水的凝固点是0°C , 沸点是100°C , 将其中的温度差平均分为100份 , 每份就是1°C 。
而华氏温标(°F)规定 , 水的凝固点是32°F , 沸点是212°F , 其中的温度差平均分为180份 , 每份就是1°F 。

科普|如何测量一亿度的高温?
△摄氏度与华氏度 图片来源:http://www.vimsky.com
直到近代 , 物理学家才了解到物质都是由小微粒组成的 , 而且这些小微粒都在不停地做着无规则的运动 。 人们发现 , 越热的物体 , 其中的小微粒的运动也越快 , 而越冷的物体 , 其中的小微粒的运动就越慢 。 (其实准确地说 , 热的物体其单独的某一分子运动并非一定比冷的物体快 , 只是整体平均来看 , 热的物体所有分子的“平均速度”比冷物体的分子平均速度快) 。
此时我们才真正理解温度的本质:温度是构成物体的微粒的平均运动速度的量度 。

科普|如何测量一亿度的高温?
△温度升高 , 微粒的随机运动加快 图片来源:https://study.com/
(按定义来说 , 温度是构成物体的微粒的“平均动能”的量度 , 温度正比于这一平均动能 , 而动能正比于运动速度的平方 。 为了方便理解 , 此处简化为温度与微粒的运动速度相关 。 )
于是 , 人们就找到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温度的零点 , 也就是当微粒的随机运动完全停止的时候 , 此时的温度就应当定义为零度 。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绝对零度”(absolute zero) 。
经过理论计算可以发现 , 这一绝对零度的数值约为-273.15°C 。 如果把摄氏温标中的零点位置向下挪动273.15°C , 这样所有的温度就都是正数 , 这种温标也被称为开尔文温标(K) 。

科普|如何测量一亿度的高温?
△三种温标的比较 图片来源:https://files.mtstatic.com/
曲线救国:常见的测温工具
在测量某个物理量的时候 , 我们有两种不同的策略:测量这个量的本身 , 或者测量这个量所引起的其他效果 。
例如 , 我们要测量一个长方体的体积 , 可以有两种方法:测量其长宽高 , 然后相乘得到体积 , 这就是直接测量体积本身 。 另一种方法是 , 我们将这个长方体浸入水中 , 测量排出的水的多少 , 来换算成长方体的体积 。 这种方法实际上是在测量“体积所引起的排水效应” , 从而间接测量体积这个物理量 。
前面我们讲过 , 温度描述的是物体中的微粒运动的速度 。 由于我们很难将微粒剥离出来并且逐个测量其速度 , 所以日常生活中我们使用的测温装置 , 往往都是在测量“温度引起的其他效应” 。
最简单的就是上文提到过的液体温度计 , 利用的是温度引起的热胀冷缩效应;疫情防控常用的测温枪和测温摄像头 , 利用的是不同温度的物体会发出不同的红外线的原理 。

科普|如何测量一亿度的高温?
△一种测温枪图片来源:https://www.pce-instruments.com
电子设备或家用电器上常用的测温元件 , 因为涉及到和电路相互作用 , 所以主要选用热电偶和热敏电阻两种 。
热电偶(thermocouple)顾名思义 , 一般由两根不同的平行金属丝组成 , 它们的一端可以称为“受热端” , 而另一端可以称为“冷端” 。
受热端受热时 , 其内部有些电子会获得足够的能量而跑到冷端;不同的金属 , 其电子受热逃脱的程度不同 , 因此在它们的冷端 , 电子的分布是有差异的 , 因此测量这两个冷端之间的电压 , 即可知道它们受热端所处的温度了 。

科普|如何测量一亿度的高温?
△热电偶的原理 图片来源:http://yunrun.com.cn/
而热敏电阻(thermistor)则是一种特殊的电阻 , 其电阻值会受到温度高低的影响 。 因此只要测量电阻阻值的大小 , 就可以间接知道其温度的高低了 。

科普|如何测量一亿度的高温?
△热敏电阻图片来源:https://www.electrokit.com/
所有这些测温工具 , 并不是直接测量温度的本质——微粒运动的快慢 , 而是都依赖温度的某个其他效应 , 也就是需要其他物质做媒介 。
可是当人造太阳中等离子体的温度达到1亿度时 , 没有任何物质能够存在其旁边 , 所以这些间接的方法也就都失效了 。 要想测量这么高的温度 , 是时候回归温度的本质了 。
电子测速:多管齐下
既然温度的本质是物质中微粒运动速度的快慢 , 要想在在1亿度高温下 , 进行温度测量 , 那就只能测量微粒运动的速度了 。
在人造太阳中 , 待测温的工作物体是等离子体(plasma) , 构成等离子体的微粒是电子和离子 。 围绕着这两种微粒 , 科学家发明了一系列不同的测速工具 。
其中一种方法是基于磁场的 。 当电子在磁场中运动时 , 磁场会对其施加一种称为“洛伦兹力”的作用力 , 使其进行螺旋运动 。 电子的运动速度越快 , 其旋转的频率就越快(学过洛伦兹力的朋友可以留言尝试推导一下) 。
而电子是带电的 , 进行旋转运动时会发射出电磁波 , 这电磁波的频率跟电子旋转的频率有关 。 这样 , 我们只要检测这电磁波的频率 , 就可以通过推导出的数学规律来计算出电子运动的速度 。 而根据这速度 , 我们就可以度量电子的温度 。
(按定义来说 , 温度是“平均动能”的量度 , 因此只测量一个电子的速度 , 并不能得出其温度 。 要想判断等离子体的温度 , 必须测量一系列的电子 , 将其速度拟合到麦克斯韦-玻尔兹曼分布上 。 )

科普|如何测量一亿度的高温?
△在磁场中 , 不同运动速度的电子会产生不同频率的螺旋 , 进而产生不同频率的电磁波 。 测定这一电磁波 , 可以知道电子运动的速度 。 图片来源:https://www.scienceinschool.org
而另一种方法的原理 , 跟交警使用的测速仪的原理是一样的 , 也就是多普勒效应(the Doppler effect) 。
多普勒效应最直观的体现 , 就是当鸣笛的汽车从我们身边驶过 。 当汽车逐渐靠近我们时 , 鸣笛的音调会较高;而汽车离我们远去时 , 其鸣笛的音调会听起来更低一些 。

科普|如何测量一亿度的高温?
△多普勒效应原理示意图图片来源:baidu.com
这是因为 , 汽车的运动速度影响了声音到达耳朵时的声速 , 从而使得我们感受到的声音频率发生了变化 。
向飞驰的汽车发出一束雷达波 , 并且接收其反射波 。 反射波的频率会因为车速的影响而产生改变 , 因此测量这一改变的大小就可计算出车速 。 如果向等离子体中发出一束激光 , 那么激光就会与其中的电子发生相互作用 , 而产生该激光的散射(这一现象称为“汤姆逊散射”) 。
散射出来的激光跟入射激光相对来说 , 其频率会稍有不同 , 这是由于散射过程受到了电子本身移动速度的影响 , 就好像雷达波受到车速影响 , 而改变了频率一样 。

科普|如何测量一亿度的高温?
△多普勒原理测量电子速度:左侧的激光照在电子上发生汤姆逊散射 , 由于电子运动速度的影响 , 散射光的频率发生变化(变红或变蓝) , 上方的检测器可以检测频率变化 , 进而推算电子的速度 。 图片来源:https://www.scienceinschool.org
通过测量这一频率的变化 , 就可以算出电子的运动速度 , 进而算出等离子体的温度 。
变废为宝:离子测速
测量1亿度的高温 , 不能只依赖一种方法 。 除了电子速度的测量之外 , 科学家需要一些测量离子温度(也就是说 , 测量离子速度)的方法 。
由于氢离子仅有一颗质子构成 , 其大小不足以被探测到 , 所以直接测量氢离子速度不太容易实现 。 但人们发现 , 等离子体中不可避免地会混入一些杂质 , 这些杂质成分给了科学家以灵感 。
例如 , 有些等离子体约束装置中会含有金属钨 , 这就使得工作等离子体中混有痕迹量的钨 。 钨原子是较重的原子 , 这就使其原子核的电磁吸引力非常大 , 以至于在1亿度的高温下 , 仍然能束缚住不少核外电子 。
在高温下 , 被束缚的核外电子会发出X射线辐射 , 这一辐射同样也会因为钨离子本身的速度而产生多普勒效应 。 通过测量这一多普勒效应 , 也就可以算出该离子的速度 , 并且进一步推算出离子温度了 。
多个测温方法都有其优劣点 , 联合运用才可以更准确地测得温度 。
我们何时才能实现“能量自由”?
对于人类社会来说 , 能源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 能源的发展可以极大满足人类的很多需求 。
例如 , 机械和肥料的使用让人们的粮食产量大为增加 , 而机械和肥料都是需要大量能量才能获得的物资;汽车和飞机让人们的交通更加便捷 , 从北京到上海只要几个小时 , 这在前工业时代是不可想象的 。
如果难以理解可控核聚变对人类的意义 , 不妨来考虑一下人类驯服野牛野马的过程 。 牛马等畜力为人类提供了充足而廉价的动力来源 , 极大地提升了人类的活动范围和耕作能力 , 让人类得到了更进一步的解放和发展 。
而核聚变与牛马的不同就在于 , 一克核聚变燃料所能释放的能量 , 约等于一匹马不眠不休地工作14.5年所贡献的能量(马:求求你做个人吧!) 。
因此 , 早日实现可控核聚变 , 获得“能量自由”的重要性 , 就不言而喻了 。 辛勤工作的科研工作者获得的重要成果来之不易 , 让我们期待人类早日实现“能量自由”吧!
参考文献:
Dooley P (2012) Seeing the light: monitoring fusion experiments. Science in School 24: 12-16.
Rüth C (2012) Harnessing the power of the Sun: fusion reactors. Science in School 22: 42-48.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221005552/http://mathworld.wolfram.com/MaxwellDistribution.html
【科普|如何测量一亿度的高温?】
科普|如何测量一亿度的高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