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集先学成镜鉴 照后人更健行

自从编纂《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之后 , 集成就成为中国人做学术工作的一种方式 , 也是学术文献积累、更替与延续的重要环节 。 依据我几十年从事研究的体验 , 集成将成为未来在某些领域替代学科的一种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 , 就如同集成电路、芯片技术等那样超越学科的一种知识聚集模式 。 我自己多年前就认识到并开始使用集成人学的方式研究教育 , 也就是说未来一些复杂、尖端领域将由集成替代学科以及交叉学科 。 在有此认识的时候 , 看到河北师范大学编辑出版《河北师范大学早期学术报刊集成(1916—1948)》(以下简称《集成》) , 又添了一个新的案例 , 又迈出了新的一步 , 不由得高兴 。 就我的浅识 , 《集成》的价值在于——
推进了集成方式学术研究
集成方式的研究需要集成的文献研究作为基础 。 《集成》将河北师范大学1916年至1948年所办报刊集成为一体 , 拓展了文献集成的新领域 , 开创了微观范围内个案文献集成研究的新境 。
未来学术研究的集成趋势需要一个个具体的集成研究个案的积累 , 《集成》在这方面走在了前面 , 开创了以一所学校范围内特定史料集成作为集成的基本单元 , 以特定方面的史料集成作为起点的方式 , 推进集成有历史根基又能实现当下可用 , 必将引发相关院校的响应 。 在更多的学校文献资料集成基础上 , 就会形成一个个集成群 , 更多的集成群就会推动集成研究的模式生成 , 并构建出适合集成研究的规则、结构、逻辑 , 探寻集成研究的规律 。
解决了文献留存、使用的难题
由于本人1988年至1992年在《陶行知全集》(川教版)编辑工作中任负责资料收集的专职编辑 , 曾经把1911年至1949年的教育文献资料翻阅了一遍 , 当时就感到查找使用这段时期的文献有两大困难:一是很难收集齐全某一类期刊 , 在大多数图书资料馆都难做到收集齐全 。 二是由于史料保存时间较长 , 很多纸质原件已难以阅读 , 难以为后人有效使用 , 也难以长时间持续保存 。 特别是受到抗战期间的条件限制 , 纸张、油墨质量不好 , 印刷设备与技术不够精良 , 字迹难以辨认 。 重新编辑出版《集成》有效地解决了这两大难题 , 确保相应的文献尽可能保持原貌基础上的留存和使用 。
从更长的时间看 , 《集成》通过新的刊印实现了历史文献保存和利用的接力传承 , 《集成》为河北师范大学宝贵的文化遗产提供了新的传播物质载体 , 为后人继续使用创造了更便捷的条件 。
担当了一代学人的责任
《集成》的编印体现了现代人对前人学术产品及其人格价值的尊重 , 以及对后代学人的负责 。
从《集成》内文可以看出 , 自创立于1906年的北洋女师范学堂(天津) , 到后来的迁徙变迁过程中 , 河北师大百余年来始终坚守教学、科研、服务社会和传承文化的优良传统和办学原则 。 学校在天津办学期间就办有品种繁多的报刊 , 刊载的学术论文、文艺作品以及各类体裁的文字忠实记载了那个年代师生们的学业成就、办学实践和情感世界 。
【集成|集先学成镜鉴 照后人更健行】特别是河北师范大学在战争年代的特殊处境 ,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 , 日寇飞机野蛮轰炸殃及学校 , 历年出版的报刊与教学设备、资料等损失、散佚 , 当时校方无法完整保存 , 多达几十种的报刊流失、湮没 。 在此困难下 , 河北师范大学组织人力物力对散失的这批报刊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编排并交出版社影印出版 , 让这批弥足珍贵的文献重现读者书桌 , 在抢救文献、服务读者上做了一件别人没有条件、难以尽责做好的难事、大事 。 因为 , 这些事如果时隔过久 , 相关的报刊更难以收集 , 完成的难度更大 , 甚至完全不可能 。
为后代铺就更加稳健的学术之路
《集成》更重要的作用在于承前启后 , 它不仅是对先辈学人办学理论与实践真实状况的文献维护 , 也是对他们的致敬与礼赞 。 在当下学风仍存浮躁、学术仍不严谨 , 新一代学人为学的路径与方向不明的情况下 , 呈现前人为学的真实历史记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 我自己正是由于系统查阅过1949年前的教育报刊 , 看到曾经很热的学术话题 , 后来被时间证实毫无价值 , 参与的人不少为了当时的功利鼓噪其中;另一些冷僻的论题后来反倒成为对社会与学术自身的发展至关重要的选题 , 此类的大量例证为我准确选题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 , 并立下“写到别人未写出;写到别人无处写”的选题原则 , 在学术研究中不简单重复 。
由此可见 , 《集成》本身就是不可多得的教育学术资源 , 以个案呈现出中国现代学术发展的脉络、特征 。 从中不仅可以看到前人走过的路 , 还可以看到经验、教训 , 捷径、曲折 , 深度、肤浅 , 大选题、小选题 , 厚重、浅薄 , 将它们与当下学术境况结合分析 , 就能为新一代学人从各个不同角度学习、成长提供真实的历史参考 , 避免或减少不必要的教训、曲折、肤浅、浅薄 , 更加稳健地走学术之路 。
《集成》显示历史上河北师大的师生积极参与社会 , 热爱生活 , 绝非躲在象牙塔内闭门造车 , 埋头研究学问 , 不闻世事 , 不问苍生 , 而是以高昂的热情以天下为己任 。 其中 , 《女师学院期刊》第一期创刊号开篇首文李时《四库全书之历史》一文起笔不谈专业 , 而是首先阐述对于国破家亡时局的认识 , 倾诉黍离之悲 , 强调文人治学对推进社会进步的作用 。 这对当下不少人钻进为了发表、引用、考核而写作的学术小圈子内卷是个有力的提醒 。
矫正学术立足点
《集成》显示 , 早期报刊编辑们视野就很开阔 , 不拘束不保守 , 立足本土 , 又有天下观 , 以世界眼光来办刊 。
比如 , 《女师学院周刊》第八十二期刊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罗格博士演讲《中国教育的观察》 , 既肯定了中国教育的进步 , 又指出了不足 。 这是一次富有成效的中外教育交流 。 此外 , 研讨国际问题或中外比较的代表文章有:孔若君《杌陧危难之国际经济》 , 张锦光《最近列强互斗之新形势》 , 苏正静《满洲问题与远东之国际关系概观》 , 陆侃如《欧洲“支那学”家》 , 等等 。 报刊还发表了大量译作 , 将国外优秀成果引入国内 。 刊发的数量可观的研讨国际问题、中外比较的文章和译作等 , 有力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 。
反观当下 , 一些所谓的学术期刊所载的文章显现出明显的形式化学术倾向 , 文章似乎结构完整、论证严谨、用词准确 , 却不包含真问题及其求解 , 那些包含真问题的文章常常被编审们以存在这样那样的技术问题为由拒绝发表 。 还有一些期刊本土立场不稳 , 世界视野不开阔 , 自信不足 , 自主不足 , 盲目崇拜 , 盲目引用 。 《集成》为矫正此类问题提供了难得的镜鉴 。
历史是一面镜子而非抽象的口号 , 《集成》提供了一面具体可用的镜子 , 从中可以看到当时的学人们服务社会 , 关注民生 , 揭示问题 , 力求解决 , 追求民主 , 倡导科学 , 治学平等 , 师生共同研讨学问 , 直抒胸臆 , 直面艰难 , 勇于探索 , 百折不挠 。 《女师季刊》第二期封面印有“逐奔流而猛进”便是这些特征的表征 。
《河北师范大学早期学术报刊集成(1916—1948)》的出版将不会是唯一的 , 更多的《集成》将会陆续出现 , 由此产生的整体效应必将发挥更大的存史、资政、育人效果 。
(作者单位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中国教育报》2021年06月11日第10版
作者:储朝晖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