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雄性不育基因首次克隆成功

采访人员10日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获悉 , 该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大豆育种技术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创新团队联合国内优势科研机构 , 成功克隆了科学界孜孜以求50年而不获的大豆雄性不育基因公式 , 为拓宽大豆品种的遗传基础提供了重要支撑 。 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植物生物技术杂志》 。  
团队执行首席、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研究员孙石介绍 , 大豆是典型的自花授粉作物 , 花器官小 , 人工杂交困难、效率低;不同地理来源品种常因花期不遇进一步限制了品种间的基因交流 , 导致大豆育成品种遗传基础狭窄 , 遗传改良进度缓慢 。 构建轮回选择群体是拓宽作物品种遗传基础的有效方法 。  
我国学者利用引进的雄性不育公式突变体(公式) , 成功构建了针对不同产区的轮回选择基础群体 , 并选育出大豆新品种 。 然而 , 由于迟迟未找到该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准确位点 , “等于不知道它长什么样” , 无法建立高效的生物育种技术体系 , 严重限制了轮回选择育种的效率 。  
团队针对不育基因的特点 , 提出了公共对照池分子克隆策略 , 即利用已公开的大豆品种重测序数据作为公共对照池 , 以ms1雄性不育纯合材料构建突变池 , 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 , 定位了公式基因位点;并通过CRISPR/Cas9技术 , 创制该基因编辑突变体 , 成功再现了公式材料的雄性不育表型 , 从而有力证实了公式基因突变导致公式材料的雄性不育 。  
这是大豆雄性不育基因分子克隆和功能实证的首例报道 , 为提高大豆雄性不育ms1轮回选择群体的育种效率、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定向导入雄性不育性状、拓宽大豆品种的遗传基础提供了重要支撑 。  
【|大豆雄性不育基因首次克隆成功】研究建立的公共对照池分子克隆策略对于重要突变体基因的分子克隆也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 采访人员瞿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