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之争,究竟该争什么

王 烁 
【|文理之争,究竟该争什么】“重视理工科教育 , 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 , 因为这句话 , 《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这篇论文实实在在火了一把 。 经济学论文里一句无足轻重的表述却导致了一场教育争论 , 谁也始料未及 。 触动人们敏感神经的 , 或许并不在于作者是否真的表达了对文科的轻视 , 而是由来已久的“重理轻文”刻板印象 , 和以绝对数量论英雄的固化思维 。  
不可否认的是 , 从历史发展来看 , 我国加强理工科教育有着深刻的现实原因 。 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 , 在连一个铁钉都要进口的状况下 , 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尽快变成“先进的工业国”离不开大量理工科人才培养 。 强化理工科教育 , 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我国重人文科学、轻自然科学的文化传统的纠偏 。 时至今日 , 社会的方方面面似乎更多依赖理工科知识转化的社会生产力 , 在教育领域最直接的反映就是需要更多数量的理科生 。 正是源于社会需求和人们对生活的直接体认 , 才使“重理轻文”成为社会的刻板印象 。  
但理科人才的绝对数量优势并不意味着否认文科的重要性 。 那些不能直接转化成社会生产力的诗词歌赋、舞蹈美术 , 和对自然人事的思考 , 恰恰关涉到“人是人的最高本质” 。 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既能理性思辨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 又不乏为了自己认可的价值观而“舍生取义”的勇气 。 涵养品性 , 塑造健全的人离不开文科 , 这也是文科之于社会发展不可抹煞的重要性 , 此为其一 。  
其二 , 当今时代 , 科技日益深入生活 , 但科技终究是人的科技 。 离开了社会价值规制 , 我们能看到的将是被异化的人 , 是平台垄断、信息茧房 , 是一个被景观社会构筑的“美丽新世界” 。 让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人需要健全的体制机制 , 而建构社会规则、优化治理形式 , 恰恰离不开政治、经济、哲学、法律等诸多文科门类的参与 。 现代社会治理实践越来越明显地昭示 , 离开文科加持的理科 , 也将失去活力 , 无法走远 。 事实上 , 社会科学发展正在吸收来自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成果 , 比如量化研究 , 比如人工智能文学;而自然科学的很多进步也源于文科赋予的想象力 , 比如受到《罗马帝国衰亡史》启发的《基地》 , 以及它为人工智能发展贡献的一些原则 。  
其三 , 多与少从来都是相对概念 , 无论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都应当以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为首要原则 。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要靠持续不断的创新 。 而创新 , 恰恰离不开不同领域和学科之间的相互启发借鉴 。 围绕这场争论我们应思考的 , 是人才素养上的与时俱进 。 今天 , “新文科”概念的兴起对文科生的素养提出了新要求 , 也提供了成功的样本 。 符合我国国情的文理之争 , 应当是在培养人才的质上下功夫 , 无论文科还是理科人才 , 都需要更多交叉融合的思维及能力素养 。  
由此可见 , 争文科理科孰重孰轻的一时意气大可不必 。 唯有既各展其长 , 又相互融合支撑 , 一个国家才能创新发展 , 生机勃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