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这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创业!手握1080亿现金 , 小米要造车了
蔡淑敏 国际金融报
在经过多次辟谣后 , 小米要造车的消息终于落地 。
【新浪科技综合|雷军:最后一次重大创业!手握1080亿现金,小米要造车了】3月30日盘后 , 小米集团发布公告称 , 董事会正式批准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立项 。
公告显示 , 小米拟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 , 负责智能电动汽车业务 , 首期投资为100亿元 , 预计未来10年投资额100亿美元 , 小米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军将兼任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的首席执行官 。
文章图片
图1/1
30日晚 , 雷军在小米春季新品发布会上表示 , 造车将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创业项目” 。
小米为何入局
市场对小米造车一直颇为关注 , 而在官宣之前 , 小米对造车也有持续多年的关注 。 雷军在今日的发布会上表示 , 2013年 , 自己曾两度拜访特斯拉 , 从此开始关注这一行业 。 随后至今 , 小米先后投资了近10家造车相关的公司 , 其中包括蔚来汽车、小鹏汽车 。
去年以来 , 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保持增长 , 造车新势力股价上涨 , 各路资本涌入 , 已经有不少科技巨头与传统整车企业合作造车 。
此前 , 阿里与上汽集团宣布联合制造高端电动车 , 吉利汽车与百度合资成立了智能电动汽车公司 , 苹果、亚马逊等国外的科技巨头也在竞相造车 。
国内外的科技巨头们都在相继布局汽车行业 , 拥有千亿市值的小米加入这一行列并不意外 , 而更大的原因在于造车与小米现有业务是相契合的 。
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总经理原诚寅向《国际金融报》采访人员表示 , 车未来将是一个社交工具 , 有更多的社交属性和智能化属性 , 和小米的智能家居生态是互通的 , 互联网企业的核心在于流量 , 车未来如果成为一个仅次于手机的大规模使用工具 , 小米为什么要放弃这一业务?
而造车新业务也将给小米创造新的业绩增长点 。
近日 , 小米公布2020年全年业绩报告 , 去年小米收入达2459亿元 , 同比增长19.4% , 经调整净利润为130亿元 , 同比增长12.8% 。
虽然营收利润实现双增 , 但毛利却不高 。 从具体业务来看 , 虽然小米智能手机在2020年实现快速发展 , 且正在发展高端手机 , 但截至目前 , 小米智能手机的毛利润仍低于10% 。
与此同时 , 另外两大业务营收增速也有所放缓 。 2020年 , 小米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收入674亿元 , 同比增长8.6% , 而在2019年 , 该部分业务收入同比增速为41.7% 。 2020年 , 小米互联网业务收入为238亿元 , 同比增长19.7% , 2019年该部分业务收入同比增速为24.4% 。
新能源汽车行业目前虽然整体处于亏损状态 , 但相比已经发展成熟的手机业务 , 新能源汽车正处于一个快速增长的阶段 。 2020年 , 蔚来全年总收入为162.579亿元 , 同比增加了107.8%;小鹏汽车2020财年总收入为58.44亿元 , 同比增长151.8% 。
超千亿现金储备“亏得起”?
小米造车声势浩大 , 但这条路并不平坦 。
雷军在今日的发布会上也阐明了外界的担忧——手机的仗还没有打完 , 造车会不会分心?
另一方面的担忧则是 , 小米在造车领域属于后来者 , 在小米之前 , 特斯拉、蔚来、小鹏、理想等造车新势力早已完成了资本、技术、供应链以及用户群体的积累 , 而小米是在今年1月15日才开始认真调研造车 。
不过 , 如今的“造车”与五六年前已不是完全相同的概念 。 原诚寅分析 , 上一批造车新势力主要是个人造车 , 组建一个团队 , 拉投资 , 从头开始 。 而如今进入造车领域的企业是组织造车 , 以企业的行为来造车 。 杀入这一领域的企业都进行过评估和分析 , 而不是无目的和准备的 , 相比个人造车 , 企业能够带来更多的资源和资本 , 成功的可能性也更大 。
原诚寅称 , 目前的新能源汽车领域已经不是蓝海 , 但是一定会进入整合阶段 , 造车企业很多 , 还会被洗牌 。
而追溯过去 , 在创业做手机时 , 小米其实也是“后来者” 。 在小米2011年推出第一款手机之前 , 手机市场早已巨头林立 , 而如今小米智能手机出货量排名全球第三 。
除了市场空间 , 资金来源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 众所周知 , 造车是一项“烧钱”的业务 , 目前造车企业大多仍处于亏损状态 。 2020年 , 蔚来亏损53.04亿元 , 小鹏亏损27.32亿元 , 理想亏损1.52亿元 。
花旗近期研报称 , 若造车 , 小米必然进行大量资源投入 , 这将是一项巨大的财务负担 , 会破坏小米的盈利状况并影响主业 。
然而 , 小米如今在资金方面看起来具备一些“底气” 。 财报显示 , 截至2020年末 , 小米现金储备量达1080亿 。
采访人员 蔡淑敏
编辑 沈玉洁
责任编辑 孙霄
推荐阅读
- 产品|泰晶科技与紫光展锐联合实验室揭牌
- 空间|(科技)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相关|科思科技:无人机地面控制站相关设备产品开始逐步发力
- 机身重量|黑科技眼控对焦23年后回归,升级! 江一白解读EOS R3
- 公司|科思科技:正在加速推进智能无线电基带处理芯片的研发
- 项目|常德市二中2021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再获佳绩
- 视点·观察|科技巨头纷纷发力元宇宙:这是否是所有人的未来?
- 技术|聚光科技旗下临床质谱仪获批医疗器械注册证
- 视点·观察|科技股连年上涨势头难以持续:或已透支未来涨幅
- 视点·观察|科技行业都在谈论“元宇宙”,可是它还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