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大脑|构建“人造超级大脑”
文章图片
图①为达尔文2代类脑芯片 。图②为类脑计算机 。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供图制图:蔡华伟
人脑和计算机哪个结构更复杂?计算机可否像人脑一样自我学习与进化?智能机器是否可以像人类一样思考与行动?人类能否打造像人脑一样的“机器脑”?这些你可能想过的问题 , 都属于类脑计算研究的领域 。
类脑计算 , 是借鉴生物大脑的信息处理方式 , 以神经元与神经突触为基本单元 , 从结构与功能等方面模拟生物神经系统 , 进而构建“人造超级大脑”的新型计算形态 。 从1945年科学家冯·诺伊曼以大脑为参考提出著名的冯·诺伊曼计算机体系结构 , 到1948年人工智能之父艾伦·图灵提出用类神经元网络方式构建现代计算机的设想 , 再到2020年浙江大学牵头研制成功亿级神经元类脑计算机 , 类脑计算研究不断取得进步 。 类脑计算既充满魅力又面临挑战 , 它的主要任务不仅是构建结构逼近人脑的网络系统 , 更在于构造性能媲美人脑的创新生态 , 为人类展示虚拟脑与生物脑相融合的计算前景 。
类脑计算:突破计算能力限制的战略支点
类脑计算属于计算机研究范畴 。 1946年 , 世界上第一台现代计算机诞生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从此日新月异 。 短短几十年间 , 现代计算机使用的电子器件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中大规模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等阶段 , 持续更新换代 。 1965年以来 , 集成电路的晶体管集成度遵循了“摩尔定律” , 即一个芯片上可以容纳的晶体管数目在大约18个月后就会增加一倍 。 但时至今日 , 通过提高集成电路的晶体管集成度来提升计算能力的模式已难以为继 。 计算芯片的电路线条宽度已细到纳米数量级 , 相当于只有几个分子的大小 。 在这种情况下 , 材料的物理与化学性能的变化将导致半导体器件不能正常工作 。 因此 , 如何以新的处理机制解决计算机计算能力限制 , 成为信息科学发展最为紧迫和最为前沿的问题之一 。
通过模仿人脑建造接近乃至超越人类智能的机器是人类的一个朴素理念 , 也是科学家解决计算机计算能力限制的主要方向之一 。 与现有计算机相比 , 人类大脑具有明显优势 。 一是人类大脑的功耗低 , 仅有20瓦左右 , 远远低于现有的计算系统;二是人类大脑的容错性强 , 即使少部分神经元死亡 , 对大脑的整体功能影响不大;三是人类大脑对信息的并行处理能力强 , 分布于大脑各处的数百亿神经元可同时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四是人类大脑神经网络的可塑性好 , 可根据环境变化进行自我学习与进化 。 人脑的这些优势或许平时不易被我们察觉 , 却是类脑计算研究的重要依据 。
推荐阅读
- 保障|【Touch Beijing 双语新闻】冬奥会通信保障“智慧大脑”正式开启 、非遗精品扮靓冬奥签约酒店场馆....
- 关键特性|5G超级频率聚变技术成功纳入3GPP R18标准立项
- Tesla|2021年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交付超48万辆 占全球“半壁江山”
- 保障|保障冬奥会通信“智慧大脑”顺畅运行,青年成中坚力量
- 新浪科技|12月销量破7万,上海超级工厂贡献特斯拉全球版图“半壁江山”
- 现场工程师|北京冬奥会通信保障“智慧大脑”正式启用
- 保障|探秘冬奥通信保障智慧大脑
- 网络|揭秘北京冬奥会通信保障“智慧大脑”
- 通信|冬奥会通信保障“智慧大脑”正式开启
- 保障|冬奥会通信保障“智慧大脑”正式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