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安西河大戏是哪儿的民俗吗?德安西河大戏介绍

德安西河大戏是江西九江德安县的民俗,它属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
德安西河大戏是哪儿的民俗吗?德安西河大戏介绍
德安西河大戏(第三批省级)
据考证,德安西河大戏起源于清朝道光末年(1850年) 。因德安地处赣江下游的西河流域,当地百姓称其为“西河大戏” 。西河大戏在唱弹腔戏的基础上融汇了汉调、宜黄腔、昆腔、青阳腔的精华,加之收纳当地方言土语的民间小曲小调,其唱腔存有高亢、奔放、浑厚、质朴、柔和的特点;武打中融合民间拳术技巧,使动作节奏美感强,表演简朴、生动,刚健、身韵大方、得体;人物念百一般为中洲韵,夹杂本地方言,演出剧目主要集中于三国、隋、唐、宋、明等代的整本袍带戏 。以红、黑、白三色为人物化妆造型的脸谱色彩鲜明 。个性突出,为演袍带戏不谋而合 。在老旦不作正行用,在演出中仍沿袭“报台”、“登二场”等传统的演出样式 。
2010年6月18日被列入省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
传统戏曲德安西河大戏系板腔体制的戏曲剧种,集汉调、宜黄腔、昆腔、青阳腔之精华,融合地方土语小调,形成的一种别具风韵的地方传统戏剧 。因戏文多是整本袍带戏,且德安又地处赣江下游的西河流域,故当地百姓称它为“西河大戏” 。德安西河大戏唱腔以二凡(二黄)西皮为主,其腔调具有高亢、奔放、浑厚、质朴的特点;表演古老、简朴、生动,武打动作粗犷,融合民间拳术技巧,多用虚拟性动作,动作节奏感强,姿态优美,刚健,念白一般为中洲韵,杂以本地方言,实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德安西河大戏的脸谱色彩鲜明,形象生动,个性突出,扮装色彩以红、黑、白三色为基本色调 。角色分十行,其中生行占五个,老旦不作正行当 。剧目多系整本袍带戏,集中于三国、隋、唐、宋、明等朝代 。德安西河大戏的表演古老简朴,仍保持“报台”、“登二场”等传统演出方式 。
传统戏曲德安西河大戏源于清朝道光末年 。先后在南昌乱弹戏班和汉剧戏班从艺多年并在南昌、九江一带享有声誉的著名弹腔艺人汤大乐与其兄汤大荣回归故里(德安县顾田堡莲塘角汤村今德安县高塘乡顾田村),他们拿出多年积蓄购置了戏箱,又从本族挑选部分爱好戏剧的年青人,组织“汤家戏班”,以“徒弟戏”的方式在家乡传授弹腔戏;同时汤大乐又在弹腔戏的基础上吸收德安地方土语小调,使弹腔戏在德安形成了一种别具风韵的地方传统戏曲——“德安西河大戏”,整理演出的戏本有《铜桥渡》、《林冲夜奔》等三十余出
“汤家戏班”初建时,只是逢年过节在本村搭台演出,随着影响的逐步扩大,“汤家戏班”于咸丰初年从“徒弟戏”发展成为专业戏班——“西河班”(德安地处赣江下游的西河流域,外地戏班称“汤家戏班”为“西河班”) 。随着“西河班”对外演出交流的增加,德安西河大戏逐渐在德安、星子、瑞昌码头、九江一带广为流传,深受百姓喜爱 。
“汤家戏班”成为专业班社后,经常活跃在德安、星子、瑞昌码头、九江县一带,戏班演出时间也日渐增长,上半年正月十二过后,戏班人提前做清明祭祖祠,十五过后戏班外出,到了阴历六月二十四回家歇伏;下半年到七月十五,又开始外出演戏,到腊月二十四才回来过团圆年 。正是“夏去而秋来,南征北剿;冬暮而春至,东奔西驰;学业精,世人堪羡;营谋足,自觉倡怀 。”(摘汤大荣墓志) 。
咸丰末年,汤大乐应星子县艺人们的邀请,前往星子授徒,其亲授弟子有:周自秀、刘忠化、郭德英等 。由此德安西河大戏由德安传到星子,并传承至今 。汤大乐前往星子授徒后,“汤家戏班”改由汤大荣管理 。同治九年(1869年)汤大荣病逝,“汤家戏班”没有新的班主,加之部分演员离班而去,“汤家戏班”日趋衰退,到了同治末年,“汤家戏班”又由专业戏班退回到业余戏班阶段(每年逢年过节或百姓办红白喜事才在本地演出),并延续至今 。
上世纪三十年代,日本鬼子侵略到了德安境内,151师在高塘一带与日本鬼子作战,为了修筑战地工事,戏班将搭台用的台板、台椅全部捐献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1950年又正式成立了德安西河大戏业余剧团,开展演出活动 。文革时期,由于德安西河大戏剧目多为反应帝王将相的,被禁演后,业余剧团再次解散 。
【德安西河大戏是哪儿的民俗吗?德安西河大戏介绍】1978年,在党的双百方针的指引下,高塘汤家畈的群众自筹资金,再度组织了业余剧团,把西河大戏这一历史剧种传承发展起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