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什么意思 冬至的常识性知识有哪些

冬至是我国很重要的一个日子,在冬至的时候,各个地方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 。过了冬至就代表冬天已经来临,这时候我们就要做好迎接冬天的准备了 。在冬至的时候,很多地方都要吃饺子,这也算是一个比较常见的习俗 。
目录
1、冬至起源2、冬至历史渊源
3、冬至地理意义 4、冬至节气地位
5、冬至节气时间 6、冬至传统饮食
7、地方风俗 8、冬至吃水饺
冬至的时候,每家每户都要去祭祖,在祭祖完以后,大家就聚在一起吃汤圆,这种说法叫做“添岁” 。在冬至过后,气温就会明显的下降,这时候大家就要做好防寒养生的准备 。今天小编小编就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冬至的知识!
冬至(节气)
[dōng zhì] 冬至(Winter Solstice),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 。
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南纬23°26') 。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少,比南半球少了50% 。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昼越短 。如中国最南端——曾母暗沙(北纬2°33’)这天的白昼达11小时59分,海口市约为10小时55分,杭州市为10小时12分,北京约9小时20分,而号称“中国最北端”的黑龙江省漠河县(北纬52°58‘)也仅有7小时34分 。冬至过后,夜空星象完全换成冬季星空,而且从今天开始“进九” 。而此时南半球正值酷热的盛夏 。
很常见的时候,在冬至的时候,中国北方都有吃水饺的习俗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冬至到了,就要吃水饺了 。但是在南方的话,一般都是吃汤圆比较多 。但是也有一些地方的风俗比较特殊,比如说山东滕州,他们有喝羊肉汤的习惯 。
冬季起源
起源
冬至是24节气中最早被制订的一个,然而多数人并不知道,冬至的起源居然是来自于一次国家层面的都城规划 。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测影,在洛邑测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为土中,这在当时有着政治意义的举动,却成了影响后世几千年的节日之一 。
周公到洛阳,用土圭法测得洛阳所处的地方即为“天下之中”,然后开始占卜国家社稷的吉地 。《尚书·洛诰》记载:周公“朝至于洛师”,对洛阳周边的几个地方做了考察,最后确定涧水东、瀍水西、瀍水东皆“惟洛食”(都是兴建宗庙社稷的好地方)。周公通过“土圭测景”选定洛邑基址的史实,被载入了古代典籍,也被后人奉为封邦建国的成法 。
土圭测影
“土圭测景”的目的是找出“土中”(中国的中心) 。这种方法的要义是“树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长尺有五寸;冬至日,景长一丈三尺五寸”(即竖起高为8尺的标杆,在夏至日观测,中午的日影是1.5尺,冬至日中午的日影是13.5尺),“测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验四时” 。用这种方法测到的就是“土中”洛阳、“洛邑”的理论位置 。
依周公测影所定的天下之中,周人详细规划了灭商后的第一座国家都城,《逸周书·作雒》载:“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邙山,以为天下之大凑 。”。“定天保,依天室”,国家社稷(都城、宗庙)完成之后,周公在成周明堂制礼作乐,详细制订了国家礼仪制度,据记载,周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也就是说,周公选取的是经土圭法测得的一年中“日影”最长的一天,为新的一年开始的日子 。
由周到秦,以冬至日当作岁首一直不变 。至汉代依然如此,《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 。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 。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 。
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周代,盛于唐宋,并相沿至今 。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如今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 。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 。因此,也可以说专门过“冬至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
冬季名称释义
名称释义
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
冬季历史渊源
历史渊源
据记载,周秦时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 。《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人们开始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 。古人认为自冬至开始,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大吉之日 。所以,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往往选在在冬至 。冬至又被称做“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
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周历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正月等于如今公历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 。直到汉朝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把正月和冬至分开 。也可以说单纯的过“冬至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
汉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场流行互贺的“拜冬”礼俗 。《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魏晋六朝时,冬至称为“亚岁”,民众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宋朝以后,冬至逐渐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庆活动 。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 。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 。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 。
冬至节的由来与传说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 。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 。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 。《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
冬至传说之一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 。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 。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 。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 。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 。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
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 。缘何有这种食俗呢?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 。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 。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 。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 。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
冬至传说之二
很多地方在冬至的时候要吃狗肉,这样的习惯从汉代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流行了 。传说,在汉代的时候,汉高祖刘邦在冬至的这一天的时候吃了狗肉,他觉得味道特别的鲜美,所以很是赞赏 。从那以后,在冬至的时候民间就会吃狗肉 。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 。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 。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 。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
冬至传说之三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 。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 。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
冬季地理意义
地理意义
天文坐标
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太阳运行至黄经270度,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 。
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 。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白天最“珍贵”,黑夜最漫长的一日 。对北半球各地而言,冬至也是全年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一日 。就北京市区而言,冬至这天白昼仅有9小时20分,而太阳高度也仅有26°42‘ 。冬至过后,夜空星象则完全换成冬季星空,而且从今天起开始“进九” 。
注:地极轴通过地心,连结南、北两极,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夹角为66.5°,和地球自转轨道面——赤道面垂直 。
农历参照
地雷复卦,称为冬至一阳生 。易曰: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 。
冬至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少,比南半球少了50%,北京的白昼时间仅有9个多小时 。但是,这一天是数九的第一天,并不是最冷的时候,这是因为地球表面有大气和水分,能够储存热量,并不是“即存即失”,而有“积热” 。冬至之后,虽然太阳高度角渐渐高起来了,但这是一个缓慢的恢复过程,每天散失的热量仍旧大于接收的热量,呈现“入不敷出”的状况 。
到了“三九天”,积热最少,温度最低,天气也就越来越冷了 。此时如果有冷空气的影响,天气就更为寒冷 。待到过了这个“冷锋”之后,天气就会渐渐变暖 。所以说“冷在三九”,而“九九”已在夏历一月、二月,中国大部分地区已入春,因此“九九艳阳天” 。
气候特征
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这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 。冬至期间,西北高原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区也只有6℃至8℃左右 。不过,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即使在当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气温仍然在10℃以上,真可谓秋去春平,全年无冬 。
中国古代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 。”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
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时间最短的一天 。过了冬至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白天逐渐变长,夜间逐渐变短,所以,有俗话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另外,冬至开始“数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数九”的第一天 。关于“数九”,民间流传着的歌谣是这样说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
冬季节气地位
节气地位
中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 。《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 。《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 。”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
人们还会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 。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 。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
是闰月的参照标准
在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理论中,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 。在十二辟卦为地雷复卦,称为“冬至一阳生” 。同时,闰月的设置也以冬至为标准(因为冬至总在冬月,冬月建子,为周正农历的第一个月) 。
亚岁
殷周时期,规定冬至前一天为岁终之日,冬至节相当于春节 。后来实施夏历 。但冬至一直排在24个节气的首位,称之为“亚岁” 。
从汉代以来,都要举行庆贺仪式,高峰时期朝廷休假三天,君不听政;民间歇市三天 。热闹程度不亚于过年 。冬至有一年中最长的一夜,许多人家会用糯米粉做“冬至圆”,为了区别于后来的春节前夕的“辞岁”,冬节的前一日叫做“添岁”或“亚岁”,表示“年”还没过完,但已经长了一岁 。
冬季节气时间
节气时间
常见日期
冬至日一般都在公历的12月21日或12月23日这三日 。因为冬至并没有固定于特定一日,因此和清明一样,被称为“活节” 。
计算方法
冬至日期(东八区)的计算公式:(YD+C)-L 。
公式解读:Y=年数后2位,D=0.2422,L=闰年数,21世纪C=21.94,20世纪=22.60 。
举例说明:2088年冬至日期=[88×0.2422+21.94]-[88/4]=43-22=21,12月21日冬至 。
例外:1918年和2021年的计算结果减1日 。
冬至是哪天
2014年冬至时间:12月22日 07:03:01,农历 2014年十一月(大)初一
2015年冬至时间:12月22日 12:47:55,农历 2015年十一月(大)十二
2016年冬至时间:12月21日 18:44:07,农历 2016年十一月(大)廿三
2017年冬至时间:12月22日 00:27:53,农历 2017年十一月(大)初五
2018年冬至时间:12月22日 06:22:38,农历 2018年十一月(大)十六
2019年冬至时间:12月22日 12:19:18,农历 2019年十一月(小)廿七
2020年冬至时间:12月21日 18:02:12,农历 2020年十一月(小)初七
2021年冬至时间:12月21日 23:59:09,农历 2021年十一月(大)十八
2022年冬至时间:12月22日 05:48:01,农历 2022年十一月(小)廿九
2023年冬至时间:12月22日 11:27:09,农历 2023年十一月(大)十一
2024年冬至时间:12月21日 17:20:20,农历 2024年十一月(大)廿一
2025年冬至时间:12月21日 23:02:48,农历 2025年十一月(大)初一
2026年冬至时间:12月22日 04:49:55,农历 2026年十一月(大)十四
2027年冬至时间:12月22日 10:41:50,农历 2027年十一月(大)廿五
2028年冬至时间:12月21日 16:19:19,农历 2028年十一月(小)初五
2029年冬至时间:12月21日 22:13:45,农历 2029年十一月(大)十七
2030年冬至时间:12月22日 04:09:13,农历 2030年十一月(大)廿八
2031年冬至时间:12月22日 09:55:07,农历 2031年十一月(小)初九
2032年冬至时间:12月21日 15:55:29,农历 2032年十一月(小)十九
2033年冬至时间:12月21日 21:45:32,农历 2033年十一月(大)三十
冬季传统饮食
美食传说
冬至是严冬季节,人们以食取暖,以食治病,经过数千年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节令美食传统,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狗肉羊肉等都作为冬至节令食品 。而伴随着冬至食俗,还有很多汉族民间传说 。
较为普遍的有冬至吃馄饨的风俗,此俗由来已久 。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 。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 。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祈求平息战乱,安享太平 。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所以后来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在南宋时,临安人也在冬至吃馄饨,也包含着对异族的憎恨和对太平的向往 。
河南人在冬至有吃饺子的风俗,称为吃“捏冻耳朵” 。这也有传说: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原为医官,告老还乡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 。他看见南阳的乡亲受冻饿之苦,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 。于是他就叫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捏成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驱寒矫耳汤”施舍给乡亲吃 。乡亲们服食后,冻烂的耳朵治好了 。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这种“捏冻耳朵”吃,说是冬至吃了饺子不冻人 。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 。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而且混身发热,头上冒汗,于是称赞冬至吃狗肉真好 。狗肉性热,冬天吃了确能暖身壮阳 。从此在汉族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 。冬至过后天气进入最冷的时期,中医认为狗肉羊肉都有壮阳补体的功效,在冬至至大寒的节令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补益身体,以求来年精神抖擞身强体壮 。
在江南水乡,则有冬至之夜吃赤豆粥的习俗 。这也缘于古代传说,南方的部族首领共工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 。因这个疫鬼最怕赤豆,所以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粥,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后来这种赤豆粥也称为“冬至粥”,其中除了赤豆以外,也加入红枣、核桃肉等,补益身体 。
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时机,主要是因为“气始于冬至” 。因为从冬季开始,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由动转静 。此时科学养生有助于保证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冬至时节饮食宜多样,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适当选用高钙食品 。
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的风俗,但多数地方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 。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 。吃饺子成为多数中国人冬至的风俗 。当然也有例外如在山东省滕州市流行冬至当天喝羊肉汤的习俗,寓意驱除寒冷之意 。
纪念医圣
冬至(Winter Solstice),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冬至过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之一,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一天还有吃饺子、南方吃汤圆的习俗,谚语:冬至到,吃水饺,还有关于该节气的诗词和影视作品 。
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的风俗,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而苏北人在冬至时吃大葱炒豆腐 。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杨太说,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 。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 。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户户吃水饺 。”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
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他着《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 。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 。”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 。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 。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 。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 。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 。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 。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
地方风俗
北方习俗
冬至,是山西汉族民间在农历十一月的重要节日,俗称“冬”节 。
殷周时期,规定冬至前一天为岁终之日 。冬至节实质上相当于今天的春节 。后来实施夏历 。但冬至一直排在二十四个节气的首位,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称之为“亚岁” 。从汉代以来,都要举行庆贺仪式,高峰时期朝廷休假三天,君不听政 。汉族民间歇市三天,欢度节日 。其热闹程度不亚于过年 。
冬至节,仍然保留着许多历史的遗迹 。从冬至之日起,即进入了数九寒天 。汉族民间保留有涂画“九九消寒图”的习俗,形式多种多样 。
有画梅花一枝,素墨勾出九九八十一朵花 。每天用红笔或黑笔涂染一朵花瓣,花瓣尽而九九出,称为九九消寒图 。
有的是横十画、坚十画,制成一个九九八十一格的方块图表 。每天涂抹一格、九尽格满,称为九九消寒表 。
有画几个中空的格子,选好几个字,每字必须是几划 。每日写一笔,最后成为一句话,如“亭前屋后看劲柏峰骨”等语,称为九九消寒句 。
最雅致的是作九体对联 。每联九字,每字九画,每天在上下联各填一笔,如上联写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联对以“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称为九九消寒迎春联 。
各家具体采用什么形式,往往根据主人的爱好和文化素质而定 。汉族民间还留有九九消寒图民谚:“下点天阴上点晴,左风右雾雪中心 。图中点得墨黑黑,门外已是草茵茵 。”
冬至节,汉族民间习惯赠鞋,其源甚古 。《中华古今注》说:“汉有绣鸳鸯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 。”曹植《冬至献袜履表》亦有“亚岁迎样,履长纳庆”的句子 。后来,赠鞋于舅姑的习俗,逐渐变成了舅姑赠鞋帽于甥侄了 。主要体现在孩童身上 。过去主要是手工刺绣 。送给男子的礼物,帽子多做成虎形、狗形、鞋上刺绣的也是猛兽 。送给女孩子的礼物,帽子多做成凤形,鞋上刺绣多为花鸟 。多数是从集币购买,形式紧跟着时代的潮流 。每逢节日,大人们总喜欢抱着小孩串门子,夸耀舅姑赠送的鞋帽 。
冬至节,晋北地区的男孩子习惯玩打岗游戏 。各持一块手掌大的方形石片,一方立起,另一方按规定的成套动作,依次序掷击瞄打 。打倒对方所立的岗时,继续往下进行 。失败后即与对方交换掷打 。先完成全部程序者为赢 。女孩子们则习惯踢毽子,形式也是各种各样 。人人们往往也要凑热闹参加玩耍 。
冬至节,旧俗也要由学董牵头,宴请教书先生 。先生要带领学生拜孔子牌位 。然后由学董带领学生拜先生 。山西汉族民间有“冬至节教书的”的谚语,说的就是这种尊师风俗 。至今汉族民间仍有冬至节请教师吃饭的习俗 。晋西北习惯用炖羊肉招待教师,其情盛浓 。
过去为人佣工扛活的,习惯在冬至节与东家结算工钱,准备回家 。东家按传统要设宴招待伙计,并且相互商议下一年的事宜 。今天,一些农村个体户企业,还保留此俗,在冬至节设宴共饮 。
南方习俗
冬至这一天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许多人家利用这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圆",为了区别于后来的春节前夕的"辞岁",冬节的前一日叫做"添岁"或"亚岁",表示"年"还没过完,但大家都已经长了一岁 。
我国各地的风俗民情虽各有差别,但大致是相同的 。作冬至圆时,经常应孩子们的要求捏一些小动物,小猫、小狗、小兔子、小老虎等等 。孩子们每到此时都很高兴 。吃冬至圆以前,在门窗桌柜床灯的后面,都要分别粘一个冬至圆,称为"耗晌",要等到"送灶"以后才能烤食 。
如果这时家里有孕妇的话,冬至圆发了,就会生男,否则就会生女 。吃冬至圆时入口必须成双成对,以求吉利 。吃到最后只剩两粒,已婚的人将会万事如意,剩下一颗,单身未婚者将会凡事顺利 。还有些家庭在傍晚,用应时的果品、三牲拜神祭祖 。也有在这一天"晒冬米"的,就是把白米用水洗过,在这天的阳光下曝晒后收藏起来,留给日后有病的人煮粥吃 。
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 。“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 。汉族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 。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 。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 “圆”意味着“团圆”“圆满” 。冬至吃汤圆,象征家庭和谐、吉祥 。
冬节甜丸一般在天亮前煮熟,家人起床后,都要吃一碗“冬节丸”,潮汕有“冬节丸,一食就过年”的民谚,俗称“添岁”,表示年虽还没有过,但大家已加了一岁 。孩子们最盼吃这碗甜丸,往往夜里醒来都要问天亮了吗?然而天好像要与孩子们开玩笑似的,老是不亮,故潮俗有“冬节夜,啰啰长,甜丸未煮天唔光”的童谣 。
其实,每年到了冬至这一天,夜的时间最长,冬至过后,才逐渐变短 。昔时潮汕城乡在冬至日还有以甜糯米丸拜“司令公”,备三牲祭祖和扫墓的习俗,冬至扫墓叫“过冬纸” 。人去世未满三年,后代扫墓应在清明节“过春纸”,以后才“过冬纸” 。冬至扫墓,因为冬天少雨,阳光充足,在山野举行祭祖较为方便,也借此郊游,起娱乐身心作用 。
冬至节,全省大部分地区习惯吃饺子,传说冬至节吃了饺子不冻耳朵 。山区传统是吃糕 。晋南地区兴盛熬油菜根米汤喝 。也有的地方是吃馄饨,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 。
南方有些地区冬至吃汤圆,据说是从赤豆糯米饭发展而来的 。
四川地区冬至吃饺子(抄手) 。
广西地区冬至吃豆腐包,把豆腐炸成一个空心的,把肉放进去,蒸熟 。
冬至吃水饺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 。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 。”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
滕州羊肉汤
冬至吃羊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 。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 。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 。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现山东滕州一带,这天被称作伏九,节前会给长辈送诸如羊肉等礼品,伏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汤,对个人对长辈对家庭都为图个好兆头 。
江南米饭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 。
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 。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
台湾糯糕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 。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 。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 。”冬至节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萝卜、青菜、豆腐、木耳等 。
台州擂圆
浙江台州人好美食,冬至是一年中重要节气,在这一天要做些特色菜肴和食物,首先要祭奠祖先,祈祷祖先保佑全家人来年一切平安如意 。然后全家人欢乐地聚在一起喝酒吃菜 。其中吃“冬至圆”(擂圆,又叫硬擂圆、翻糙圆)是台州的老传统,擂圆取圆圆润润、团圆之意 。
擂圆是冬至的重头戏,“圆”意味着“团圆”“圆满”,与平日里吃的汤圆相比,临海人的冬至圆不但内容丰富、形式各异,而且意味深长 。擂圆是用糯米粉做的,先把糯米粉和温水揉成面团,再摘成醋碟大小的圆子揉圆,煮熟后放在豆黄粉里滚拌,因为这个过程临海的方言叫“擂”,所以冬至圆起名叫“擂圆”,而豆黄粉是用黄豆炒熟后磨成粉再拌入红糖,味道香甜浓郁,配上糯米圆的细腻糯软,令人食欲大增 。
夹一个粘满豆粉的擂圆,趁热咬上一口,香喷喷、甜滋滋、暖烘烘、软绵绵,一股幸福的滋味油然而生 。除了经典的甜圆,也有很多家里喜欢咸的冬至圆,咸圆就是在糯米团里放馅,包类似猪肉、豆腐干、冬笋、香菇、红萝卜、白萝卜等细丁,可蒸可煮,鲜香多汁,另有一番滋味 。
苏州酿酒
姑苏地区对冬至这一节气非常重视,姑苏地区有俗语云:“冬至如大年” 。传统的姑苏人家,会在冬至夜喝冬酿酒,冬酿酒是一种米酒,加入桂花酿造,香气宜人 。姑苏百姓在冬至夜畅饮冬酿酒的同时,还会配以卤牛肉、卤羊肉等各式各样的卤菜 。在寒冷的冬天,冬酿酒不仅能够驱寒,更是寄托了姑苏人对生活的一种美好的祈愿 。
江西麻糍
麻糍,是浙江,江西的特产,也是福建人的传统小吃、福建人祭祀时的供品 。麻滋阴干后蒸、煎、火烤、砂炒皆宜 。
麻糍也是闽南着名小吃,其中又以南安英都出产最为出名,其原料为上好糯米、猪油、芝麻、花生仁、冰糖等 。麻糍香甜可口,食后耐饿,有着甜、滑的口感,且软韧、微冰 。成品色泽鲜白,滑韧透明 。
广东潮汕的汤圆
潮汕地区汉族民谚云:“冬节大如年”、“冬节没返没祖宗” 。意思是外出的人,到冬至这一天无论如何要赶回家敬拜祖宗,否则就是没有祖家观念 。海峡两岸的同胞,都很看重冬至,把冬至当作团圆节 。
潮汕的人们吃了冬节圆后,还要在家宅的门、窗、桌、橱、梯、床等显眼处粘附两粒冬节圆,甚至渔家的船首,农户耕牛的牛角,果农种植的果树也不例外 。现代台湾着名学者林再复在《闽南人》一书中描述台湾冬节(闽南语称冬至为冬节)之日“家家户户清晨要以冬至圆仔致祭祖先……从大门、小门、窗门、仓门、床、柜、桌、井、厕、牛舍、猪舍都得以冬至圆一二粒在上面,祭告一番,以求保佑一家大小平安” 。
四式汤圆
先将绿豆、红豆、糖冬瓜、 芋头分别煮或蒸熟,去皮,分别加入白糖、芝麻、熟猪油等调味品制成四种甜馅料,将汤圆皮分别包入四种不同的馅心,做上记号 。将四种汤圆放入加糖的水中煮熟 。每碗装不同馅料的汤圆各一个 。
浙江嘉兴桂圆烧蛋
冬至古代为大节日,嘉兴重冬至,俗谚“冬至大似年”,保留古风 。据《嘉兴府志》(卷34·风俗)记载:“冬至祀先,冠盖相贺,如元旦仪” 。民间祟尚冬至进补,有赤豆糯米饭、人参汤;白木耳、核桃仁炖酒、桂圆煮鸡蛋等 。
至今,嘉兴仍然传承冬至吃“桂圆烧蛋”的习俗,老人们说因为一年中冬至夜晚最长,不吃的话会冻一晚上,半夜还会肚子饿 。
红枣桂圆烧蛋制作
原料:桂圆干,红枣(可放可不放),鸡蛋,水,红糖/冰糖(可有可无) 。
做法
1.将剥好的桂圆干(和红枣)快速的冲洗一遍,放入煮锅内,加适量水 。
2.用大火将桂圆(红枣)水煮开,然后调成最小火慢慢笃15分钟 。
3.15分钟后,可见桂圆(红 枣)已经如图一样泡开胀大了 。
4.将鸡蛋直接打入桂圆红枣汤中,开中火将鸡蛋滚一分钟后,调成小火将鸡蛋再焖约1到3分钟 。
5.将汤盛出即可 。
冬季民俗活动
民俗活动
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 。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 。
《周礼春官·神仕》
“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 。”目的在于祈求与消除国中的疫疾,减少荒年与人民的饥饿与死亡 。《史记·孝武本纪》:“其后二岁,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推历者以本统 。天子亲至泰山,以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祠上帝明堂,每修封禅 。”
《后汉书礼仪》
“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 。”还要挑选“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黄钟之律”,以示庆贺 。
唐宋时,以冬至和岁首并重 。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一月冬至 。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 。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
冬季保健养身
保健养身
针灸通穴
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这个阴阳交接的时候艾灸神阙穴是激发身体阳气上升的最佳时间 。
在冬至前后四天,加上冬至这一天共九天中,可以通过用艾条灸神阙穴的方法养生 。把艾条点着后以肚脐为中心,熏灼肚脐周围就可以了 。注意不要烫到皮肤,有温热的感觉即可 。每天一次,每次15—20分钟 。
神阙穴是五脏六腑之本,为任脉、冲脉循行之地、元气归藏之根,为连接人体先天与后天之要穴 。艾灸神阙穴可益气补阳,温肾健脾,祛风除湿,温阳救逆,温通经络,调和气血,对身体非常有好处,甚至会使人第二年都少生病 。
起居宜忌
冬至在养生学上是一个最重要的节气,主要是因为“冬至一阳生” 。冬至到小寒、大寒,是最冷的季节,患心脏和高血压病的人往往会病情加重,患“中风”者增多,天冷也易冻伤 。
因此,在寒冬季节,对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患者来说,要特别提高警惕,谨防发作,应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1.注意防寒保暖
在气温降到0℃以下时,要及时增添衣服,衣裤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软宽松,不宜穿得过紧,以利血液流畅 。
2.合理调节饮食起居
不酗酒、不吸烟,不过度劳累 。
3.保持良好的心境
情绪要稳定、愉快,切忌发怒、急躁和精神抑郁 。
4.进行适当的御寒锻炼
如平时坚持用冷水洗脸等,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性和耐寒能力 。
5.随时观察和注意病情变化
定期去医院检查,服用必要的药物,控制病情的发展,防患于未然 。
严冬时节还要注意老人的低体温 。低体温是以35℃为界限,低于35℃者为体温过低 。由于老人出现低体温后,可能无任何不适与痛苦,所以往往容易被忽视 。体温过低的老年患者,发病多缓慢,甚至危及生命时也无明显症状 。这类病人一般不出现寒战,但得不到及时治疗就会出现意识模糊 。语言不清,继而昏迷,体温随即降至30℃以下 。此时,患者脉搏及呼吸甚微、血压骤降、面部肿胀、肌肉发硬、皮肤出现凉感 。因此,在寒冷的冬季,老人的居室应采取防寒保暖措施 。
冬至养生
1.冬至养生男性需节欲保精
第一步
应做好精神调养 。
第二步
是要节欲保精 。
第三步
是要加强身体锻炼 。
第四步
便是顺应四时,做好饮食调养 。从中医养生学的角度看,冬至是“冬令进补”的大好时节 。
中医理论
按照传统的中医理论,滋补通常可分为四类:即补气、补血、补阴、补阳 。
补气食品
补气食品,是指具有益气健脾功效,对气虚证有补益作用的食品,如大米、糯米、花生、山药、胡萝卜、豆浆、鸡肉等 。
补血食品
补血食品,是指对血虚证者有补益作用的食品,如动物肝脏、动物血制品、龙眼肉、荔枝肉、桑椹、黑木耳、菠菜、胡萝卜、猪肉、海参、鱼类等都有一定的补血作用 。
补阳食品
补阳食品,是指具有补阳助火,增强性功能的功效,对阳虚证有补益作用的食品,如狗肉、羊肉、虾类、鹿肉等,有补中益气,温肾助阳的功效,适用于老年人肾阳不足,畏寒怕冷,四肢不温,腰膝无力,夜间尿多,性功能减退等 。核桃仁、韭菜、枸杞子、鸽蛋、鳝鱼、淡菜等也有补阳作用 。
补阴食品
补阴食品,是指具有滋养阴液,生津润燥的功效,对阴虚证有补益作用的食品,如银耳、木耳、梨、牛奶、鸡蛋、葡萄、白菜等 。
2.女性冬至养生
中医认为:女性的生理结构决定了属性,女属阴,为凉性 。因此,女性如果不注意保暖就会出现月经不调、痛经等不适症状 。所以,女性更多的需要温暖的呵护 。那么,冬季女性该如何养生呢?
注意防寒保暖
女性属寒性体质,因此,日常中应少吃寒性的食物,尤其是在处于生理周期的时候,更要注意饮食的科学性 。冬季外出要注意防寒保暖,加强颈、腹部的保暖,不可因美观而减少衣物,一旦受凉,容易导致月经不调、痛经等症状,损害健康 。
坚持晚间泡脚
中医认为,人体中的寒气是由大地经足部进入人体的,因此,多泡脚可有效帮助女性保暖 。但泡脚一定要坚持,不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只有长期坚持,才能起到保健养生、防寒保暖的功效 。
适量进补
冬至时节天气寒冷,人体需要足够的能量来抵御寒冷,而肉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有补气活血,温中暖下的功效,是进补的佳品 。女性冬至吃些肉类可中和寒气,加快内分泌,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来应对严寒 。
注意养肝护肝
对于女性,肝脏这个器官有着额外的重要作用 。中医认为,女性肝为主,有疏通经血之用 。因此,一旦伤肝,女性就会出现妇科方面的问题 。所以,女性要注意养肝、护肝,不可动怒 。日常应多吃养肝食物,如菠菜、芹菜、莴笋、大蒜等 。
中医理论食补
润肺益胃
枸杞羊肉高粱润肺益胃
饮食调养:不妨多吃具有润肺益胃、补益肝脾肾的食物,如牛肉、羊肉、糯米、高粱、枸杞子、百合、女贞子、芡实、桑葚等 。
药膳可选择“枸杞子羊肉粥”:枸杞子30克,羊肉100克,大米150克,葱白、精盐、味精各适量 。将枸杞子洗净 。将羊肉洗净,切碎 。将大米淘洗干净,与羊肉、枸杞子、葱白一同放入砂锅中,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煮成粥即可,食时加味精、精盐,有养肝阴、温肾阳的功效 。
火形人:火形之人,比于上徵,似于赤帝 。其为人,赤色,脱面,小头,好肩背、髀腹,小手足,行安地,疾心,行摇肩,背肉满 。有气,轻财,小信,多虑,见事明,好颜,急心,不寿暴死 。火形人一般都是在夏天出生的,身体内阳气比较旺盛,一生健康、发达的关键在于滋阴抑阳,调养心肾,以水济火 。
补肝健脾
芋头乌鱼补肝健脾
饮食调养:可多吃具有益气养阴、补益肝肾的食物,如山药、扁豆、百合、枸杞子、芋头、乌鱼、鸡肉、鸭肉等 。
药膳可选择“芋头粥”:鲜芋头100克,粳米100克,白糖少许 。将芋头洗净去皮后切成小块,与淘洗净的粳米一同放入砂锅中,加适量清水煮开,后转小火熬至米熟粥成,加入白糖,再稍煮即成 。有补肝健脾益肾的功效 。
土形人:土形之人,比于上宫,似于上古黄帝 。其为人,黄色,圆面、大头、美肩背、大腹、美股胫、小手足,多肉,上下相称,行安地,举足浮 。安心,好利人,不喜权势,善附人也 。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 。土形人一般脾胃功能好,适应能力强,一年四季都能适应,所以体质很好,自我修复力强,自我感觉良好 。
益气和胃
姜汁入饭益气和胃
饮食调养:芋头、土豆、粟米、秫米、高粱、牛肉、羊肉、鸡肉、枸杞、巴戟等食物可具有补益肝肾、理肺益胃的功效 。
药膳可选择“姜汁牛肉饭”:鲜牛肉100克,姜汁5克,粳米500克,酱油、花生油各适量 。将鲜牛肉切碎,剁成肉糜状,放碟上,然后加姜汁,拌匀后加酱油、花生油再拌 。把粳米淘净放入砂锅中,加适量水,如常法煮饭,待锅中水分将干时,将牛肉倒入米饭,约蒸15分钟,待牛肉蒸熟即成 。有益气和胃,补肾健脾的功效 。
金形人:金形之人,比于上商,似于白帝 。其为人,方面,白色,小头,小肩背,小腹,小手足,如骨发踵外,骨轻 。身清廉,急心静悍,善为吏 。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 。金形人因为多数精力充沛,充满活力,所以工作起来很投入,废寝忘食,打乱了生活正常节律,于是引起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慢性病变和肾水枯竭、泌尿及生殖系统方面的病变 。常见风、湿、水滞、气寒、血寒、湿滞、积水、子宫寒冷、手脚末端冰凉、静脉回血不好等疾病 。以健脾胃可养肺金肾水 。
益气健脾
松子仁核桃仁益气健脾
饮食调养:可多吃有益气健脾、补益肺肾功效的山药、玉米、秫米、松子仁、核桃仁、枸杞、北芪、冬虫夏草、百合、菟丝子等 。
药膳可选择“荔枝山药莲肉粥”:干荔枝15枚,山药、莲肉各15克,粳米150克 。先将前3味洗净,粳米淘净,一同放入砂锅,加适量水,大火煮沸,小火熬煮成粥 。
水形人:水形之人,比于上羽,似于黑帝 。其为人,黑色,面不平,大头,廉颐,小肩,大腹,动手足,发行摇身,下尻长,背延延然 。不敬畏,善欺绐人,戮死 。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 。水形人一般性要求强烈 。手感很软,肥厚 。水形人,由于是冬天出生的,身体内阴气盛而阳气少,也就是缺火性 。因此,水形人养生的关键在于温阳益气,多补火性 。
温脾养阴
百合当归温脾养阴
饮食调养:可多吃具有补益肝肾、温养脾胃、养阴功效的食物,如牛肉、当归、胡萝卜、百合、淮山、女贞子、桑葚等 。
药膳可选择“山药羊肉汤”:羊肉500克,淮山50克,葱白30克,姜15克,胡椒粉6克,黄酒20克,精盐3克,味精适量 。将羊肉剔去筋膜,洗净,略划几刀,再入沸水焯去血水 。将葱、姜洗净,葱切成段,姜拍破 。淮山用清水浸透后,切成2厘米厚的片,把羊肉、淮山放入砂锅内,加适量清水,先用大火烧沸后,撇去浮沫,放入葱白、生姜、胡椒粉、黄酒,转用小火炖至羊肉酥烂,捞出羊肉晾凉 。将羊肉切成片,装入碗内,再将原汤除去葱、姜,加精盐、味精,搅匀,连淮山一起倒入羊肉碗内即成 。有补脾益肾,温中暖下的功效 。
3.冬季进补禁忌
一忌盲目食
一些体质虚弱和患有关节炎等病的人,在严冬季节,多吃些狗肉是有好处的 。但不宜盲目食狗肉,以免食用狂犬肉,染上狂犬病 。吃狗肉后不要喝茶,这是因为茶叶中的鞣酸与狗肉中的蛋白质结合,会生成一种物质 。这种物质具有一定的收敛作用,可使肠蠕动减弱,大便里的水分减少 。因此,大便中的有毒物质和致癌物质,就会因在肠内停留时间过长而极易被人体吸收 。
二忌虚实不分
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 。虚则补,不虚则正常饮食就可以了,同时应当分清补品的性能和适用范围,是否适合自己 。专家认为,进补主要作用是“补虚益损”,而虚又分气虚、血虚、阴虚和阳虚四种,各有各不同的补法 。
一是气虚症
常见症候有精神倦怠、语声低微、易出虚汗、舌淡苔白、脉虚无力等 。气虚当益气,此症可选用人参蜂王浆、补中益气丸、西洋参、黄芪、党参、山药等 。
二是血虚症
常见症候有面色萎黄、唇甲苍白、头晕心悸、健忘失眠、手足发麻、舌质淡、脉细无力等 。血虚当补血,此症可选用补血露、十全大补丸、归脾丸、当归、阿胶、龙眼肉等 。
三是阴虚症
常见症候潮热盗汗、五心灼热、口燥咽干、干咳少痰、眼目干涩、舌红少苔等 。阴虚当滋阴,此症可选用大补阴丸、参杞蜂王浆、六味地黄丸、银耳、鳖甲、麦冬、沙参、黑芝麻等药物 。
四是阳虚症
常见症候有面色皑白、四肢不温、阳痿早泄、纳少便溏、舌淡嫩、脉微细等 。阳虚当壮阳,此症常可选用金匮肾气丸、鹿茸口服液、龟龄膏、鹿茸、紫河车、蛤蚧、冬虫夏草、杜仲等药物 。服用补药还须注意脾胃运化功能,如脾胃虚弱、胃纳呆滞、胸脘满闷者,需要加入醒脾健肝药物,如陈皮、砂仁、木香、神曲、谷芽之类,以健脾助运 。
三忌慕名进补
鸡汤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喝的,鸡汤(包括炖鸡汤和下药材熬的鸡汤)营养丰富,鸡汤所含的营养物质是从鸡油、鸡皮、鸡肉和鸡骨溶解出的少量水溶性小分子,其蛋白质仅为鸡肉的7%左右,而汤里的鸡油大都属于饱和脂肪酸 。因为鸡汤中这一特有的营养成分和刺激作用,以下几种病人就不宜喝鸡汤 。
胆道疾病患者胆囊炎和胆结石症经常发作者,不宜多喝鸡汤 。因鸡汤内脂肪的消化需要胆汁参与,喝鸡汤后会刺激胆囊收缩,易引起胆囊炎发作 。胃酸过多者不宜喝鸡汤,因为鸡汤有刺激胃酸分泌的作用,有胃溃疡、胃酸过多或胃出血的病人,一般不宜喝鸡汤 。
肾功能不全者不宜喝鸡汤,因为鸡汤内含有一些小分子蛋白质,患有急性肾炎、急慢性肾功能不全或尿毒症的患者,由于其肝肾对蛋白质分解物不能及时处理,喝多了鸡汤会引起高氮质血症,加重病情 。
四忌无病进补
无病进补,既增加开支,又会伤害身体,如服用鱼肝油过量可引起中毒,长期服用葡萄糖会引起发胖,另外,补药也不能多多益善,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 。
冬季文字记述
文字记述
诗词
《小至》——杜甫
《冬至》——杜甫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燕京岁时记》
《冬至夜寄京师诸弟兼怀崔都水》唐韦应物
谚语
清爽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清爽年 。(赣)
冬至晴,正月雨;冬至雨,正月晴 。(浙)
◇冬至晴,新年雨,中秋有雨冬至晴 。(黑)
◇冬至晴,新年雨;冬至雨,新年晴 。(鲁、湘)
◇冬至冷,春节暖;冬至暖,春节冷 。(湘、粤)
◇冬至不冷,夏至不热 。(湘)
◇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 。(桂)
◇冬至暖,烤火到小满 。(桂)
根据冬至的风、霜、雨、雪预示未来天气的谚语
◇冬至西北风,来年干一春 。(晋)
【冬至是什么意思 冬至的常识性知识有哪些】结语:从上述的文章大家可以看出,冬至在我国真的是一个尤其重要的日子 。在冬至以后,气候就会明显寒冷起来,这时候到大家要做好保暖防寒的工作,同时做好冬季的养生工作,这样才能健康安全的度过整个冬天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