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亿摄氏度运行101秒,我国人造太阳迎来突破,可控核聚变要来了?



1亿摄氏度运行101秒,我国人造太阳迎来突破,可控核聚变要来了?


文章图片



1亿摄氏度运行101秒,我国人造太阳迎来突破,可控核聚变要来了?


文章图片



1亿摄氏度运行101秒,我国人造太阳迎来突破,可控核聚变要来了?


文章图片



1亿摄氏度运行101秒,我国人造太阳迎来突破,可控核聚变要来了?


文章图片



1亿摄氏度运行101秒,我国人造太阳迎来突破,可控核聚变要来了?


文章图片



1亿摄氏度运行101秒,我国人造太阳迎来突破,可控核聚变要来了?


文章图片


当今 , 人类主要使用的能源是化石燃料 , 这些化石燃料是地球与太阳经过上亿年反应而成的 , 但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 , 燃料消耗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 。

据专家预测 , 现存的化石燃料仅够人类再使用两百年 , 而这些化石燃料又是不可再生的 。 那么当燃料耗尽 , 我们不再拥有煤炭和石油的时候 , 就要走向灭亡吗?

国际新能源研究的主要方向给出了答案——“人造太阳” , 它能让我们在不久的将来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 。
不是太阳 , 胜似太阳

人造太阳并不是在天上再制造一个太阳 , 而是一种受控热核聚变反应堆 , 之所以把它叫做人造太阳 , 是因为能量产生的原理与太阳相同 , 都属于氢元素核聚变 。
但不同于原子弹与目前核电站内的铀和钚 , 人造太阳核聚变过程中的“核”指的是质量较小的原子 , 主要是氢元素 , 以及它的三种同位素 , 氕氘氚(pie dao chu) 。
在物理学中 , 原子核由不带电的中子和带正电的质子组成 , 因为两个原子核都带正电 , 所以会互相排斥 , 但当原子核靠近达到一定距离时 , 强核力就会在两个原子核之间产生 , 当强力压倒电磁力后 , 原子核彼此就会发生碰撞结合 , 两个较轻的核会变成一个较重的核 , 在此过程中产生的质量亏损 , 就是核聚变能量的来源 。

但可控核聚变并不容易
目前的氢弹虽然属于核聚变 , 但它的能量释放过程太短 , 无法转化为电能 , 当前国际研究的可控核聚变实现方式主要有两种:磁约束核聚变和激光约束(惯性约束)核聚变 。

上面我们讲到 , 要使强核力压过电磁力并触发核聚变 , 就必须有超高温或超高压 , 例如太阳的中心温度达1500万摄氏度 , 还有因质量巨大而产生的向内坍缩的超高压力 , 约达到3000亿个标准大气压 , 但这样的压力只有在恒星内部才能实现 , 在地球上根本无法制造出这么高的压力环境 。

于是压力不够温度来凑 , 目前的我国的托卡马克装置内温度达到了1亿摄氏度 , 并且能将1亿摄氏度的聚变环境维持超过100秒 , 美中不足的是这100秒内输入的能量小于输出的能量 , 因此并不能用来发电 。
什么是托卡马克装置内?

20世纪50年代 , 苏联科学家率先提出托卡马克的概念(TOKAMAK)的概念 , 在俄语中 , 托卡马克是由环形 , 真空 , 磁 , 线圈 , 几个词组成的 。 即依靠等离子体电流和环形线圈产生的强磁上 , 将超高温的聚变物质约束在环形容器内 。

1954年 , 苏联建成了第一个用于可控核聚变研究的托卡马克装置内 , 上世纪90年代 , 我国还用生活物资跟苏联换了一个T-7半超导托卡马克装置 , 到1994年的时候 , 合肥中科大科学岛上出现了我国自行建造的托卡马克装置 , 这标志着我国成为继俄、法、日之后第四个独立建造超导托卡马克装置的国家 。

2020年12月4日 , 我国新一代人造太阳的托卡马克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在成都建成并首次实现放电 。
人造太阳的终极意义

在全球加紧研究步伐的趋势下 , 可控核聚变永远只剩50年的魔咒大概率会被打破 , 现在已经有很多物理学家断言 , 2050年左右人类就能掌握可控核聚变技术 , 随之而来的就是从海洋中大批量提取聚变燃料 , 最后可控核聚变反应堆产生的电能 , 将让电变得和空气一样无处不在 ,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