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细辛的功效与作用禁忌症

本品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或华细辛的全草 。前者习称“辽细辛” , 主要产于东北地区;华细辛主要产于陕西、河南等地 。夏季或初秋采挖 。生用 。以根灰黄、叶绿、干燥、味辛辣而麻舌者为佳 。
【处方用名】细辛、北细辛、辽细辛 。
【性味归经】性温 , 味辛 。归肺、肾经 。
【功效与主治】 功效发散风寒 , 温肺化饮 , 祛风止痛 , 宣通鼻窍 。主治风寒表证 , 头痛 , 牙痛 , 风寒湿痹证 , 鼻塞不通 , 鼻渊等 。【临证运用禁忌】1.细辛性温而近乎热 , 加上其辛散 , 走而不守之性 , 有伤津耗阴之弊 , 故阴虚阳亢、阴虚火炎者 , 断不可用 。如症见头目红赤 , 头胀头痛 , 口燥咽干 , 盗汗潮热 , 心烦失眠 , 心悸心慌 , 脉细弦数 , 舌质红 , 苔黄或少苔或无苔 , 少津者 , 皆当禁用 。
2.细辛具有散寒止痛之功 , 对于阴寒伤阳之头痛有较好疗效;但对于血虚失养的头痛 , 细辛又并非所宜 , 故头痛伴有面色不华 , 唇甲淡白 , 气短 , 头晕目眩 , 舌质淡 , 苔白 , 脉细数者 , 亦当忌用 。
3.细辛擅长温肺化饮 , 宜于寒饮伏肺 , 咳喘痰多而清稀者;但对肺热咳嗽者忌用 , 如症见咳嗽痰黄稠浓 , 或发热口渴 , 胸闷胸痛 , 或咽痛红肿 , 舌质红 , 苔黄 , 脉数有力者 , 不可用本品 , 以免助热生变 。4.细辛味辛 , 具有浓烈的香散之性 , 擅长祛风解表散寒发汗 , 宜用于外感风寒之实证者;凡气虚 , 卫外不固之自汗者不宜 , 临床虽有畏风畏寒 , 或头痛 , 身痛 , 动则自汗不止 , 气短乏力 , 舌质淡 , 苔薄白 , 脉细弱无力者 , 亦当忌用 , 以免过散耗气 。
5.凡肾功能不全者忌用 。
【用量用法】 一般用量 , 1.5~3克 , 水煎服;散剂每次服0.5~1克 。
【临证用药体会】 1.凡咳喘、泄泻、痹证等证属脾肾阳虚寒湿重者 , 细辛可用15克左右 , 但阴虚火旺证者忌用 。细辛走窜开滞 , 功效通阳气 , 散寒结 。临床除用于上述诸病外 , 对于某些顽固性疾病 , 如红斑狼疮、荨麻疹、湿疹等 , 可在辨证基础上加用 , 常有卓效 。某些患者服用大剂量细辛后 , 有全身烘热、口干等反应 , 一般不需特殊处理 , 可自行消失;也可酌加生地黄、白芍等 , 以制其温燥之性 。
2.临床对一般轻症及年老体弱者、儿童、产妇都不应过量使用细辛 , 尤其是做丸、散剂直接吞服 , 更应牢记“细辛用量不过钱”的警语 , 以确保用药安全 。对阳虚外感、寒痰喘咳、寒厥肢冷、寒痹腰痛、胸痹心痛等危重急证 , 可突破常规剂量使用 , 即药有病挡 , “有故无殒 , 亦无殒也” 。在没有充分根据和实际应用经验时 , 仍须避免盲目过量使用 。细辛有效成分是甲基丁香酚 , 有毒成分是黄樟醚 , 后者挥发性强 , 长时期煎煮则有毒成分大大下降 , 而不影响有效成分的煎出 , 故大剂量细辛入汤剂 , 宜先煎30~60分钟为好 。
3.细辛辛温芳香 , 擅长宣通走窜 , 外散风寒 , 内化寒饮 , 上疏头目 , 下通肾气 , 开窍力强 , 止痛效佳 , 具有多种功效 。概而言之 , 功效有三:首先 , 为外感风寒 , 头痛身痛 , 寒饮内停 , 咳喘的主要药物之一 , 特别是外感兼有痰饮者 , 更是两得其宜 。其次 , 药理研究与临床实践表明 , 细辛止痛效果颇佳 , 若配伍相关药物 , 可用于治疗各种疼痛 。再者 , 其擅长宣通鼻窍 , 自古至今 , 亦用于治疗鼻渊的常用有效药物 。入汤剂用量1~3克 , 散剂每次0.5~1.0克 , 外用适量 。本品有毒 , 不宜大量或长期服用 。
【中药细辛的功效与作用禁忌症】4.因为细辛的辛散力很强 , 有耗正气、劫阴津之弊 , 用量不宜过大 。临床用量要重视体质、地域气候、病证之差异 , 分辨是否顽疾等具体情况 , 具体分析 , 灵活运用 。如脑部肿瘤致头痛剧烈者 , 可用至5~10克;对于顽固性头痛证属阳虚者 , 可与沙参、麦冬、天冬、川芎等同用 , 细辛用量可至3~9克;对于顽固性痰饮喘咳者 , 常与麻黄、桂枝、干姜、半夏、白芍、五味子、甘草、杏仁等配伍 , :用量可至5~6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