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高三知识点总结归纳最新5篇
高中学习方法其实很简单 , 但是这个方法要一直保持下去 , 才能在最终考试时看到成效 ,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 , 欢迎大家阅读!
数学高三知识点总结归纳1
第一章:三角函数 。考试必考题 。诱导公式和基本三角函数图像的一些性质只要记住会画图就行 , 难度在于三角函数形函数的振幅、频率、周期、相位、初相 , 及根据最值计算A、B的值和周期 , 及恒等变化时图像及性质的变化 , 这一知识点内容较多 , 需要多花时间 , 首先要记忆 , 其次要多做题强化练习 , 只要能踏踏实实去做 , 也不难掌握 , 毕竟不存在理解上的难度 。
第二章:平面向量 。个人觉得这一章难度较大 , 这也是我掌握最差的一章 。向量的运算性质及三角形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难度都不大 , 只要在计算的时候记住要同起点的向量 。向量共线和垂直的数学表达 , 这是计算当中经常要用的公式 。向量的共线定理、基本定理、数量积公式 。难点在于分点坐标公式 , 首先要准确记忆 。向量在考试过程一般不会单独出现 , 常常是作为解题要用的工具出现 , 用向量时要首先找出合适的向量 , 个人认为这个比较难 , 常常找不对 。有同样情况的同学建议多看有关题的图形 。
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 。这一章公式特别多 。和差倍半角公式都是会用到的公式 , 所以必须要记牢 。由于量比较大 , 记忆难度大 , 所以建议用纸写之后贴在桌子上 , 天天都要看 。而且三角函数变换都有一定的规律 , 记忆的时候可以结合起来去记 。除此之外 , 就是多练习 。要从多练习中找到变换的规律 , 比如一般都要化简等等 。这一章也是考试必考 , 所以一定要重点掌握 。
数学高三知识点总结归纳2
(1)赋值语句:在表述一个算法时,经常要引入变量 , 并赋给该变量一个值,用来表明赋给某一个变量的一个具体的确定值的语句叫做赋值语句 。
赋值语句的一般格式:变量名表达式
①“=”的意义和作用:赋值语句中的“=”号 , 称作赋值号 。
②赋值语句的作用:先计算出赋值号右边表达式的值 , 然后把该值赋给赋值号左边的变量 , 使该变量的值等于表达式的值 。
③关于赋值语句 , 需要注意几点:
ⅰ赋值号左边只能是变量名 , 而不是表达式 。例如3.6=X , 5=y;都是错误的.
ⅱ赋值号左右不能对换:赋值语句是将赋值号右边的表达式赋值给赋值号左边的变量 , 例如:Y=X , 表示用X的值替代变量Y原先的取值 , 不能改写成X=Y , 因为后者表示用Y的值替代变量X的值 。
ⅲ不能利用赋值语句进行代数式(或符号)的演算:在赋值语句中的赋值符号右边的表达式中的每一个变量都必须事先赋值给确定的值 , 不能用赋值语句进行如化简、因式分解等演算 , 在一个赋值语句中只能给一个变量赋值 , 不能出现两个或多个“=” 。
ⅳ赋值号和数学中的等号的意义不同:赋值号左边的变量如果原来没有值 , 则在执行赋值语句后 , 获得一个值 。例如X=5;Y=1等;如果原来已经有值 , 则执行该语句后 , 以赋值号右边表达式的值代替该变量的原值 , 即将原值“冲掉” 。例如:N=N+1在数学中是不成立的 , 但在赋值语句中 , 意思是将N的原值加1再赋给N , 即N的值增加1 。
计算机执行这种形式的条件语句时 , 也是首先对IF后的条件进行判断 , 如果条件符合 , 就执行语句 , 如果条件不符合 , 则直接结束该条件语句 , 转而执行其他语句 。其对应的程序框图为:(如下图)
条件语句的作用:在程序执行过程中 , 根据判断是否满足约定的条件而决定是否需要转换到何处去 。需要计算机按条件进行分析、比较、判断 , 并按判断后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处理 。
(3)循环结构:
算法中的循环结构是由循环语句来实现的 。对应于程序框图中的两种循环结构 , 一般程序设计语言中也有当型(WHILE型)和直到型(for型)两种语句结构 。即WHILE语句和UNTIL语句 。
①WHILE语句的一般格式是:
其中循环体是由计算机反复执行的一组语句构成的 。WHLIE后面的“条件”是用于控制计算机执行循环体或跳出循环体的 。
当计算机遇到WHILE语句时 , 先判断条件的真假 , 如果条件符合 , 就执行WHILE与END之间的循环体;然后再检查上述条件 , 如果条件仍符合 , 再次执行循环体 , 这个过程反复进行 , 直到某一次条件不符合为止 。这时 , 计算机将不执行循环体 , 直接跳到END语句后 , 接着执行END之后的语句 。其对应的程序结构框图为:(如下图)
其对应的程序结构框图为:(如上图)
从for型循环结构分析 , 计算机执行该语句时 , 先把初始值赋给循环变量 , 记下终值和步长 , 并比较初值和中止 , 如果初值超过终值 , 就执行end以后的语句 , 否则执行for语句下面的语句 , 执行到end语句时 , 计算机让循环变量增加一个步长值 , 然后用增值后的循环变量值与终值比较 , 如果超过终值 , 就执行for语句以后的语句.是先执行循环体后进行条件判断的循环语句 。
数学高三知识点总结归纳3
1.满足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x和y的取值构成有序数对(x , y) , 称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一个解 , 所有这样的有序数对(x , y)构成的集合称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
2.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每一个解(x , y)作为点的坐标对应平面上的一个点 ,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对应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一个半平面(平面区域) 。
3.直线l:Ax+By+C=0(A、B不全为零)把坐标平面划分成两部分 , 其中一部分(半个平面)对应二元一次不等式Ax+By+C>0(或≥0) , 另一部分对应二元一次不等式Ax+By+C<0(或≤0) 。
4.已知平面区域 , 用不等式(组)表示它 , 其方法是:在所有直线外任取一点(如本题的原点(0 , 0)) , 将其坐标代入Ax+By+C , 判断正负就可以确定相应不等式 。
5.一个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是相应直线划分开的半个平面 , 一般用特殊点代入二元一次不等式检验就可以判定 , 当直线不过原点时常选原点检验 , 当直线过原点时 , 常选(1 , 0)或(0 , 1)代入检验 ,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是它的各个不等式所表示的平面区域的公共部分 , 注意边界是实线还是虚线的含义 。“线定界 , 点定域” 。
6.满足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整数x和y的取值构成的有序数对(x , y) , 称为这个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一个解 。所有整数解对应的点称为整点(也叫格点) , 它们都在这个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内 。
7.画二元一次不等式Ax+By+C≥0所表示的平面区域时 , 应把边界画成实线 , 画二元一次不等式Ax+By+C>0所表示的平面区域时 , 应把边界画成虚线 。
8.若点P(x0 , y0)与点P1(x1 , y1)在直线l:Ax+By+C=0的同侧 , 则Ax0+By0+C与Ax1+Byl+C符号相同;若点P(x0 , y0)与点P1(x1 , y1)在直线l:Ax+By+C=0的两侧 , 则Ax0+By0+C与Ax1+Byl+C符号相反 。
9.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步骤是:
(1)根据题意 , 设出变量;
(2)分析问题中的变量 , 并根据各个不等关系列出常量与变量x , y之间的不等式;
(3)把各个不等式连同变量x , y有意义的实际范围合在一起 , 组成不等式组 。
数学高三知识点总结归纳4
正弦、余弦典型例题
1.在△ABC中,∠C=90°,a=1,c=4,则sinA的值为
2.已知α为锐角,且,则α的度数是()A.30°B.45°C.60°D.90°
3.在△ABC中,若,∠A,∠B为锐角,则∠C的度数是()A.75°B.90°C.105°D.120°
4.若∠A为锐角,且,则A=()A.15°B.30°C.45°D.60°
5.在△ABC中,AB=AC=2,AD⊥BC,垂足为D,且AD=,E是AC中点,EF⊥BC,垂足为F,求sin∠EBF的值 。
正弦、余弦解题诀窍
【数学高三知识点总结归纳最新5篇】1、已知两角及一边,或两边及一边的对角(对三角形是否存在要讨论)用正弦定理
2、已知三边,或两边及其夹角用余弦定理
3、余弦定理对于确定三角形形状非常有用,只需要知道角的余弦值为正,为负,还是为零,就可以确定是钝角 。直角还是锐角 。
数学高三知识点总结归纳5
一、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当命题“若A则B”为真时 , A称为B的充分条件 , B称为A的必要条件 。
二、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常用判断法
1.定义法:判断B是A的条件 , 实际上就是判断B=>A或者A=>B是否成立 , 只要把题目中所给的条件按逻辑关系画出箭头示意图 , 再利用定义判断即可
2.转换法:当所给命题的充要条件不易判断时 , 可对命题进行等价装换 , 例如改用其逆否命题进行判断 。
3.集合法
在命题的条件和结论间的关系判断有困难时 , 可从集合的角度考虑 , 记条件p、q对应的集合分别为A、B , 则:
若A?B , 则p是q的充分条件 。
若A?B , 则p是q的必要条件 。
若A=B , 则p是q的充要条件 。
若A?B , 且B?A , 则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
三、知识扩展
1.四种命题反映出命题之间的内在联系 , 要注意结合实际问题 , 理解其关系(尤其是两种等价关系)的产生过程 , 关于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 , 也可以叙述为:
(1)交换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 所得的新命题就是原来命题的逆命题;
(2)同时否定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 所得的新命题就是原来的否命题;
(3)交换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 并且同时否定 , 所得的新命题就是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
2.由于“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是四种命题的关系的深化 , 他们之间存在这密切的联系 , 故在判断命题的条件的充要性时 , 可考虑“正难则反”的原则 , 即在正面判断较难时 , 可转化为应用该命题的逆否命题进行判断 。一个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可以不止一个 , 必要条件也可以不止一个 。
数学高三知识点总结归纳最新5篇
推荐阅读
- 想让孩子提前接触数学,怎么教幼儿10以内的加减法?
- 如何评价成都七中高新校区数学老师赵永胜
- 关于小学数学益智的故事
- 关于数学的游戏
- 高二下学期还有暑假吗 2021年高二升高三暑假放几天
- 高三想复读但是学校不收咋办 2021高考复读政策有变化吗
- 为什么说数学是一切学科的基础
- 为什么数学要建立高于三维的多维模型
- 高三毕业打算骑行川藏线,有没有什么攻略可推荐?
- 初中数学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