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治疗小儿遗尿医案大全

遗尿是儿童时期常见疾病,俗称尿床,是指3周岁以上的小儿睡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病症 。随着小儿经脉渐盛,排尿的控制能力逐步完善,正常小儿3岁以后白天已能控制小便,若3周岁以后夜间仍不能自主排尿,每夜或隔几夜发生尿床,就是遗尿症 。尿常规及尿培养无异常发现,多伴有睡眠较深,不易唤醒 。
遗尿多与膀胱和肾的功能失调有关,其中尤以肾气不足、膀胱虚寒为多见 。其他脏腑病变亦能影响到膀胱而致开阖失常出现遗尿:一是肺脾气虚,水道失于制约;二是心肾失交,水火失济,梦中小便自遗 。另外如肝经郁热、疏泄失常亦可致遗尿 。亦有因缺乏教育,没有养成良好排尿习惯而致病者 。西医分原发性遗尿和继发性遗尿 。原发性遗尿症多由膀胱控制排尿功能成熟延缓或功能性膀胱容量小而引起,有一定的家族倾向,属功能性病变;继发性遗尿症可因精神的创伤或行为问题,也可继发于膀胱或全身疾病,如泌尿道畸形或梗阻、隐性脊柱裂、泌尿道感染、糖尿病、尿崩症、癫等 。
医案一
徐某,男,12岁 。
1975年12月29日初诊:遗尿自幼迄今,1周遗尿2~3夜,日间无遗尿、尿痛现象 。面色皖白,舌质稍淡,脉象濡 。证系下元虚寒,脾肺气虚,膀胱失约 。治宜温肾益气,升提固涩 。
处方:桑螺蛸24克,覆盆子12克,菟丝子12克,益智9克,黄芪9克,白术9克,升麻3克,金樱子9克,乌药9克 。5剂 。
1976年1月9日二诊:1周来未遗尿 。再予原方7剂 。
三诊:服药后连续2周未见遗尿,胃纳转佳,夜眠已不过度酣熟 。面色仍皖白,脉细濡 。再予原方7剂 。
按语:患儿年已十二,自幼即遗尿,证属下元虚寒,脾肺气虚 。盖肾主闭藏,开窍于二阴,职司二便,与膀胱互为表里 。如先天不足,肾与膀胱之气俱虚,不能制约水道,往往导致遗尿 。本案用桑螵蛸、覆盆子、菟丝子温肾而暖下元;芪、术、升麻益脾肺之气而升提;佐以益智、金樱子、乌药之固涩 。盖宗桑螺蛸散、补中益气汤、缩泉丸诸方意 。患有遗尿症之儿童,大多数夜间睡眠酣熟,虽叫醒而尤矇胧不清 。古人以为,肾虚则脑髓不足 。本方用黄芪升麻之升提,含有兴奋作用,药后已不过度酣睡,恐与此有关 。(《上海老中医经验选编·程绍典治遗尿案》) 。
医案二
林某,男,8岁 。
1975年3月25日初诊:素有遗尿,每夜1~2次,溲清肢冷,胃纳欠馨,面色少华,四肢不温,舌淡苔薄,脉濡 。证属肾气不足 。治与补肾固摄法 。
处方:党参9克,沙参9克,白术9克,白芍9克,黄芪4.5克,生地黄9克,菟丝子9克,金樱子9克,覆盆子9克,桑嫖蛸9克,石菖蒲9克,蚕茧5只,白扁豆9克,陈皮4.5克,缩泉丸9克(包) 。14剂 。
4月8日二诊:药后症情好转,夜遗次数减少,舌苔薄,脉平 。原方去黄芪,加乌梅9克,芡实9克 。14剂 。
4月29日三诊:症情见好,苔薄脉平 。原方加生甘草1.5克 。14剂 。
5月13日四诊:遗尿未发,舌根腻 。原方加枸杞子9克,河车大造丸(包)9克 。7剂 。
5月20日五诊:再以调理,巩固疗效 。原方加五味子1.8克,炙远志4.5克 。按语:本例属肾虚型 。素有遗尿,溲清肢冷,面色不华,是为肾气足,下元虚冷之表现 。方用温补肾阳,固涩肾气,从而使肾气足,固涩强,气化常 。此外,配以石菖蒲醒脑开窍,参、术等扶正 。诸药配合,治肾虚小儿遗尿症往往行之有效 。(《上海老中医经验选编 。徐蔚霖治遗尿案》) 。
医案三
宋某,男,17岁 。
1975年4月14日初诊:自幼尿床,每夜2~3次,夜寐多梦,闹钟催不醒,平日腰酸、头眩、口干、乏力、关节酸痛 。病属肾阴亏损,虚火上炎,肺失宣散,肾气不固 。治与滋阴泻火,宣肺固肾 。
处方:知母12克,黄柏9克,生地黄30克,金樱子15克,菟丝子15克,生麻黄9克,甘草9克 。14剂 。
4月20日二诊:药后未曾遗尿,舌苔薄,舌尖红,脉滑 。仍守前方,加赤芍12克,白芍12克 。20剂 。
5月22日三诊:服前方1个月余,未曾遗尿,夜寐多梦,头眩,下肢关节酸痛,舌质仍红,苔根白,脉弦缓 。肾阴不足 。再守原方,加二至丸以增滋阴补肾之力 。
处方:墨旱莲15克,女贞子15克,生地黄30克,知母12克,黄柏9克,生麻黄9克,炙甘草9克,金樱子18克,菟丝子18克,五味子6克,赤芍15克,白芍15克,鸡血藤30克,首乌藤30克 。
6月12日四诊:近2个月遗尿、夜梦已少,寐中已能自醒,舌、脉已和 。照原方加龙骨30克,牡蛎30克,再服14剂,以巩固疗效 。
随访8个月,无复发 。
按语:本案在辨证上抓住腰酸、头眩、口干、夜寐梦扰、舌质红、脉弦滑等症,认为病机是肾阴亏损而有虚火,因此以知、柏、地黄滋肾阴、泻虚火为主 。在生理病理上,认为尿液的制约和通调水道的功能,除肾与膀胱的作用外,更须考虑到肺气的关系 。“肾为气之本,肺为气之主 。”三焦气化是指津液的气化,水道的通调 。“下焦如渎”,除大、小肠外,即指肾与膀胱的调节水液、排泄尿液的功能 。“上焦如雾”乃指肺的宜发卫气,布散津液的功能 。肺气失于宣散,就会影响水液的代谢 。方中重用麻黄一味,宣散肺气,可以促使气化运行正常;加上菟丝子、金樱子固涩肾气,下焦水液乃得制约 。(《王玉润医案·遗尿》) 。
医案四
魏某,男,6岁 。
1938年仲秋,其母携来就诊 。代诉经常尿床,几无虚夜,屡治无功 。口渴唇红、脉象沉数 。此因小儿纯阳之体,心火下移小肠,热伏膀胱,以致失司 。治疗当用清热坚阴法,以沈氏秘泉丸加减治之 。
处方:白芍三钱,栀仁二钱,益智一钱,生地三钱,黄柏一钱,茯苓二钱 。水煎服,六剂而愈 。
按语:肾司二便与膀胱互为表里,小儿质禀纯阳,热迫膀胱,则导致遗尿 。方用寒以清热,苦以坚阴,取益智之辛温以反佐,故能收效 。(《蒲园医案·遗尿》) 。
医案五
杨某,男,18岁 。
患者9岁时夜间遗尿,曾服余药治愈 。9年之后旧病复发,面色惨白,肌肉消瘦,舌质淡,苔白 。询及食欲缺乏,懒言好睡,大便时溏,小腹时痛,脉弱无力 。回忆9年前遗尿,系心肾不交,处桑嫖峭散加萆薢、益智、芡实、猪脬治愈 。此次见症,则属肾阳虚弱,真火不足 。
处方:熟地黄18克,附子12克,益智5克,补骨脂9克,韭菜子5克,山药24克,白术12克,菟丝子9克,椒衣5克,五味子5克,茯苓9克,芡实18克,萆薢12克 。15剂 。
半个月以后其父来院陈述,服药后遗尿即愈 。
按语:此患者前次遗尿属心肾不交引起,此次则是肾阳虚弱,症状不同,处方亦异 。遗尿虽是一种常见疾病,如不分析阴阳虚实,动手便错 。假设本例照前次予桑螵峭散治疗,未必有效 。古人云: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旨哉斯言 。(《湖南省老中医医案选·赵志壮治遗尿案》) 。
医案六
阎某,男,11岁 。
初诊:诉自幼至今,每夜尿床1~2次,形体瘦弱,心烦急躁,夜寐梦多,食欲缺乏,经常腹痛,大便干结,小便色黄、味秽,舌红苔黄,脉弦数 。
处方:蝉蜕6克,片姜黄6克,僵蚕10克,大黄2克,柴胡6克,川楝子6克,黄芩6克 。
二诊:药后初大便烂泄,每日4~5次,正常后无泄泻,遗尿未作 。上方去柴胡、黄芩、川楝子,加焦山楂10克,焦神曲10克,焦麦芽10克,水红花子10克 。7剂 。三诊:服药期间仅尿床1次 。
处方:钩藤10克,蝉蜕6克,僵蚕10克,枳壳6克,郁金10克,覆盆子10克 。7剂 。
四诊:药后未再遗尿,诸症好转 。用上方加减再服7剂巩固疗效 。
按语:此患儿心烦急躁,夜寐多梦,食欲缺乏,经常腹痛,大便干结,小便色黄、味秽,舌红苔黄,脉弦数,应属遗尿之肝经湿热证 。肝经郁热,情志不畅,故见心烦急躁,夜寐多梦,大便干结,小便色黄、味秽,舌红苔黄,脉弦数等症;湿热内蕴,困阻脾胃,气机不畅,则见食欲缺乏、腹痛诸症 。此为肝经热盛兼夹湿邪,下迫膀胱,证属实属热 。对于肝经湿热之遗尿,治当辛开苦降,清热利湿,多以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但全方苦寒药较多,应中病即止 。本案患儿大便干结,配以大黄清热泄浊,通利大便:川楝子增强其清热利湿之效;配合以蝉蜕、僵蚕以清热泻火 。(《专科专病名医临证经验丛书·遗尿》) 。
医案七
罗某,女,5岁 。
1991年4月10日就诊 。患儿反复感冒,白天小便次数较多,夜间尿床,每晚2次以上,呼之能醒,但往往呼醒时已尿出 。其父幼时有相同病史 。尿常规检查无异常,血常规提示轻度贫血,骨盆平片未见脊柱隐裂 。舌淡红,花剥苔如地图,脉数不整 。辨证属肺脾气虚,病情重 。用遗尿停胶囊(含炙麻黄、生黄芪、菟丝子、韭菜子、补骨脂、桑螺蛸、五味子)治疗,每次1.5克,每日3次 。1周后小便次数明显减少,尿床次数也显著减少,有时能主动起来小便 。2周后遗尿不再作 。继服4周痊愈 。后又服2周以巩固疗效 。随访1年无复发 。
按语:肺为水之上源,气虚则膀胱失摄 。本方补气升提以治上,益肾固摄以治下,上下兼施,速成全功 。(《儿科名医证治精华·遗尿症案》) 。
医案八
欧某,男,10岁 。
1965年11月初诊:主诉患遗尿已7年,每夜1~2次,伴见烦渴思饮,食欲不佳,尿频短不畅,日十数行,常不到下课须小解,强忍不尿则小腹坠胀作痛 。诊察:形体瘦弱,舌苔白腻,脉濡数 。辨证为脾虚中阳不运,膀胱气化失常,致日间小便频短,夜间遗尿 。治法:拟健脾除湿、和中利水之甘麦大枣汤加天花粉、瞿麦治之 。处方:淮小麦50克,炙甘草6克,大枣10克,天花粉18克,瞿麦12克,车前草30克 。水煎服,每日1剂,上、下午各1次服 。5剂 。
二诊:服药1剂后,每次尿量增多,尿次减少,夜仍尿床1次 。服药2剂,夜不遗尿 。至今已连续3天未再遗尿,此数年来未有之事 。更方拟补中益气汤加减5剂善其后,隔日1剂 。半年后随访,遗尿之症已愈,心情舒畅,食欲大增,形渐胖壮,学业长进 。
按语:采用甘麦大枣汤打头治尿频、遗尿,以补中益气汤善其后的治疗原则,被许多医家所采用 。本案所示,健脾除湿,固摄缩泉,其效较佳 。但治本病之法,不仅仅局限于此,针灸、情志疗法等也有效验者,甚至随着年龄的增长,也有不治而自愈者 。遗尿虽非大病,但治疗颇费神思,本案经验堪鉴 。(《中国现代名医医案精华·龚志贤治遗尿案》) 。
医案九
邓某,女,6岁 。
初诊:遗尿每晚少则1次,多则数次,起初其父母未引起重视,未作过诊治,尔后发现患儿伴有神疲,食欲缺乏,多方求治不奏效,于1989年5月来我院就诊 。症见患儿精神不振,脉沉细,舌淡苔白 。尿常规化验未见异常 。诊为小儿遗尿症,属于脾肺气虚,下元失固所致,以补气温阳论治,予鹿芪止遗汤,水煎服 。
处方:鹿角霜4克(冲服),黄芪15克,五味子7克 。每日1剂,2次分服 。
二诊:连服3次,遗尿停止,胃纳增加 。上方加巴戟天7克,鸡内金10克 。连服5剂以巩固疗效 。随访2年未见复发 。
按语:中医认为,肾气不固,脾肺气虚,气化不利,开阖失调,膀胱失约为遗尿症主要病机 。本案患儿反复遗尿,伴见神疲,精神不振,舌淡脉细,证属脾肺气虚,下元不固致遗尿 。选用鹿角霜温阳补肾;黄芪益气升阳;五味子上敛肺气,下以固涩止溺 。诸药相伍,则肾阳得温,肺气得宜,脾气得升,从而肾气充足而膀胱制约有权,故药后遗尿乃愈 。(《广西中医药·黄武光治小儿遗尿案》) 。
医案十
患儿,男,10岁 。
1995年12月就诊 。自3周岁始遗尿,多时每夜3~4次,少时每夜1~2次 。家长控制晚间饮水量及服中西药物治疗均无效 。伴肢凉怕冷,全身乏力,纳食减少 。检查:体质虚弱,精神不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尿常规检查无异象 。证属脾肾阳虚,治以温阳健脾,采用桑桂鸡肝汤治疗 。服药1剂后,遗尿次数明显减少,1周内仅遗尿2次 。又服1剂后遗尿症状消失,饮食增加 。随访2年未复发,生长、发育良好 。
桑桂鸡肝汤(马希英自拟方)组成:桑螺蛸20克,肉桂20克,龙眼肉10克,鲜鸡肝7具 。以上3味中药加水600毫升,浸泡1小时后与鸡肝同煎,水开后文火煎30分钟 。吃鸡肝喝汤,1次服完 。隔7天1剂 。
按语:小儿遗尿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脾虚肾寒,肾气不足,脾肺气虚,膀胱失约 。本案患儿表现遗尿频多外,伴见肢凉怕冷,困乏无力,舌淡,脉细沉无力,证属脾肾阳虚,气化不利,水道失约所致的遗尿症 。治宜温补脾肾,固精缩尿 。选用桑螺蛸补肾固精止遗;肉桂温阳益肾;龙眼肉补益心脾,以助肺气;鸡肝能补脾健胃,补益血气 。全方用药精炼,紧扣病机,故收效显著 。(《新中医·马希英治小儿遗尿案》) 。
医案十一姚某,男,9岁,学生 。
1996年2月2日就诊 。尿床6年,曾于多家医院诊治,未见明显效果 。6年来,从未间断,少则每晚1次,甚至每晚2~3次,睡眠较深,不易叫醒,多梦,体力较差,容易疲劳,记忆力差,精神不能集中,学习成绩不佳,胆小怕事,食欲缺乏,大便稍干,小便黄,脉沉细数 。
处方:生地黄10克,木通6克,竹叶3克,生甘草3克,益智6克,石菖蒲6克,连翘6克,黄连3克 。5剂 。
针灸取中镇6穴加肾俞、气海、三阴交,共针4次 。
患儿不再尿床 。半年后随访,患儿家长告病已痊愈 。
按语:患儿10岁,尿床6年,从未间断,病属遗尿 。每晚遗尿,精神不能集中,记忆力差,睡中多梦不易唤醒,舌尖红,苔薄黄,脉沉细数,大便稍干,小便黄,且患儿辗转诊治多年而未果,家长焦急,患儿有压力,久郁生火,故辨证为心经有热,心神不宁,心肾不交,水火失济 。病位归于心、肾,心经有热,肾气亏损,心肾不能相交,水火失于互济,肾之蒸腾气化功能失常,膀胱失约而出现遗尿 。本案辨证属心热不宁,心肾不交,治宜清心安神 。方选《小儿药证直诀》之导赤散合交泰丸加减 。导赤散清泻心火;交泰丸交泰心肾 。(《上海针灸杂志·清心安神治疗小儿遗尿》) 。
医案十二王某,男,6岁 。
1991年7月26日就诊 。患遗尿已4年,每夜2~3次,夜夜皆然 。又复感风热,嗽,烦渴思饮,尿频短不畅,日数十行,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证属肺热上扰,湿阻膀胱 。治宜宣肺散邪以清水之上源,清利膀胱以疏通三焦气机 。以桑菊饮加味 。
处方:桑叶6克,菊花6克,杏仁6克,桔梗6克,连翘12克,芦根12克,车前草12克,薄荷3克,甘草3克,瞿麦9克,天花粉9克 。
服药2剂,咳嗽好转,每次尿量增加,尿次减少,夜仍尿床1次 。继服5剂,夜不遗尿,余症均愈 。改用六君子汤5剂以善其后 。随访至今,尿床未见复发 。
【老中医治疗小儿遗尿医案大全】按语:遗尿多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治疗多以补益脾肺,温肾固涩 。而本案治疗与众不同 。本例乃因肺热上扰,湿阻膀胱所为 。肺为水之上源,因风热之邪犯肺,肺失肃降,水道不利,又肺热下移,湿阻下焦,膀胱气化不利而致小便频短,夜间遗尿 。其病位在肺卫、膀胱,因此,治宜宣肺散邪以清水之上源,清利膀胱以疏通气机 。治病有常法,有变法,无论常法、变法,均以辨证之结果而定,这也是中医同病异治法的精髓所在 。(《陕西中医·熊晓刚治小儿遗尿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