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治疗肝痈医案大全

肝痈
余无言医案
邵某某,右胁下硬隐痛,肿大如拳、寄于胁下,身体瘦弱,胁肋下皮肉菲薄,扪其皮外、缓力按之则累然大块,指下易得,诊为肝痈 。穿刺为紫色血水,大便四五日未解,饮食少进,舌苔黄腻,小便黄赤 。
治法:清肝热,凉血行瘀,泻火败毒 。
方药:
粉丹皮15克,生地黄15克,春柴胡9克,生黄芩12克,夏枯草9克,生大黄12克,桃仁9克,当归尾9克,甘草梢9克,净银花30克 。
服药后,次日已能乘车来诊,面有笑容,患处肿胀已消其半,以手按之疼痛减轻 。原方药未变,药量各减3克,再服一剂 。第三日,肿消痛减,前方去归尾、草梢,加云茯苓9克,焦白术9克,广陈皮9克,兼扶脾气 。至第四日,肿消平复,改服调理脾胃之剂,兼清余邪,再进4剂,饮食渐加而愈 。[新中医药,1955,(12)]
叶熙春医案
气滞血瘀,肝络失疏,右胁下胀痛,按之更甚,难以转侧,身热口渴,不时索饮,烦躁不宁 。近日来胃纳反而转佳,恐脓已成矣 。脉象滑数,舌苔薄黄 。
治法:化瘀排脓 。
方药:
赤小豆30克,(包),酒炒归尾9克,酒炒赤芍6克,桃仁5克(杵),制军5克,五灵脂9克(包),半枝莲12克,蒲公英15克,银花9克,净乳香5克,净没药5克,另吞小金丹1粒 。
二诊:肝痈已成化脓之候,身热未退,胁部痛势依然,仍难转侧 。继宗前法赤小豆30克,(包),酒炒归尾9克,酒炒赤芍6克,桃仁5克(杵),制军5克,蒲公英15克,炒蒲黄9克,银花9克,五灵脂12克,(包)败酱草15克,半枝莲15克,净乳香5克,净没药5克,另吞小金丹1粒 。
三诊:两进化瘀排脓之剂,便下黑秽甚多,热势顿减,胁部胀疼渐缓,且能转侧安卧,脓去积瘀未净,再守原法继进 。
前方去五灵脂加粉丹皮5克继服 。(《叶熙春专辑》) 。
马培之医案
肝痈背肋肿痛,一月迩来咳嗽气急,痰腥肢冷,汗多,或作蜕热,脉虚细,症势极重,碍方以望转机 。
首乌,半夏,茯苓,北沙参,杏仁,蒌仁,粉蛤,麦冬,川贝,橘红,梨 。
肝气夹痰,凝结于络,左肋结硬漫肿,势成肋痈,发热,胸痞不舒,宜疏肝化痰解郁 。生首乌,香附,赤芍,半夏,僵蚕,新绛,枳壳,泽兰,茯苓,青皮,郁金,葱管 。肋痈硬痛发热,胸脘阻隔,半月未得更衣 。宜疏肝和胃,兼以通幽 。
广郁金,蒌仁,枳壳,赤芍,旋覆花,山栀,藕根,桃仁,通草,青皮,半夏曲,佛手,荸荠 。
肋痈即肝痈也,乃痰气血滞于肝络,肝胀成痈,外溃两月,肉腐外紫,胸背骨胀,内热咳嗽,短气,脉数,肝肺两伤,荣阴大损,势人损门,姑拟清养 。
北沙参,杏仁,丹皮,淮药,大贝,川石斛,麦冬,蒌仁,茯苓,藕,枇杷叶 。
肋痈溃久,肋骨伤损,不易完功,宜内托 。
生地,当归,白芍,淮药,粉甘草,茯苓,玉竹,料豆,陈皮,象牙屑,红枣 。(《马培之先生医案》) 。
王旭高医案
张,怒则肝气逆而血菀于上,章门结块硬痛,寒热脉数,小便短少 。症属肝痈,防其内溃,咳吐脓血而剧 。
紫菀,郁金,新绛,柴胡,天花粉,桃仁,旋覆花,当归,穿山甲,忍冬藤,降香,青葱管 。(《王旭高临证医案》) 。
余景和医案
余治胁痈、肋痈等症甚多,皆肝之外候也 。内消理气消瘀、虫蚁搜络,俱可取效 。惟肝之本脏生痈,未曾遇见 。忆昔在业师处,施姓妇素有肝气,丧夫后,因立嗣争产,不能决,后胁肋刺痛,经吾师治愈 。经阻三月不通,觉左肋内,由脐旁引痛腰脊,肌肉不变,重按之,内觉极痛 。吾师曰:此肝痈也 。用延胡、柴胡、川楝、青皮、归尾、木香,合桃核承气法下之,下紫血片如鸡肝,一剂后痛大减 。再进消瘀理气、疏肝解郁数十剂,经通、痛止而愈 。吾师曰:若肝经络脉生痈,当用理气活血之轻药,取其轻可入络 。若痈生于本脏,当用破血理气之重药,取药重力专,直攻本脏也 。肝为藏血之脏,血壅气阻,叶胀成痈,故进下之,使肝中气血疏通,肿亦可消 。治内痈虽属理气消瘀同一治法,然各脏引经之药,必须用之 。倘不用引经之药 。反伤他脏气血矣 。
丁亥六月,余治常熟大河镇某姓妇,早寡,上有老姑,七十一岁,两代媚居,携子耕读安居 。不料有某暗侵其产,事至成讼,幸邑尊剖断如神,产业保全 。结案后 。左胁肋及少腹脐旁作痛,大便秘结,小澳不通,他医进以五苓、八正、导赤等渗利之品,罔效 。就诊余寓,问病之始末,余曰:肝络系于二阴,肝主疏泄,少腹刺痛,是郁怒伤肝,恐生肝痈,急宜疏肝达下 。用川郁金、金铃皮、香附、延胡、柴胡、木香、橘叶、归须、瓜蒌、厚朴合逍遥散等一剂,另服通关丸三钱,大便已通,小溲亦畅 。后原方增减服两剂,痛渐愈 。因姑有疾,即开船回家 。余思此症日久必成肝痈,幸争讼得直,屈有所伸,怒有所泄,肝气尚可展舒,未致酿成大患,否则其害尚堪问乎?(《诊余集》) 。
吴塘医案
辛巳三月廿四日,谢,四十四岁,病起肝郁,胁痛,痰中带血,病名肝着 。医者不识络病因由与络病治法,非见血投凉,即见血补阴,无怪乎愈治愈穷也 。大凡血症之脉,左脉坚搏,治在下焦血分 。右脉坚搏,治在上焦气分 。兹左手脉浮取弦,沉取洪大而数,重按即芤,前曾痰有气味,现在痰夹瘀滞黑色,唇舌皖白,其为肝经络瘀夹痰饮咳血无疑 。势已惫极,勉与宣络止血,兼之两和肝胃,以逐痰定咳 。
新绛纱三钱,桃仁三钱,广郁金二钱,旋覆花(包)三钱,半夏三钱,苏子霜一钱,降香末一钱五分,归须一钱五分,广皮炭二钱 。
煮两茶杯,分四次服 。二帖 。
四月初二日,血家左手脉坚搏,治在下焦血分 。此症先因肝络瘀滞,以致血不归经,日久不治,由阴经损及阳气,自汗,溺变,痿弱,阳虚也 。身热,左脉洪数而芤,阴伤也 。如是阴阳两伤之极,而瘀滞仍然未净,通络则虚急,补虚又络滞,两难措手 。不得已,且用新绛一方,缓通其络,其补药则用阴阳两摄法,聊尽人力而已 。
辽参一钱,沙蒺藜三钱,牡蛎六钱,茯神五钱,枸杞子三钱,龟版五钱,麦冬(不去心)四钱,五味子一钱,海参二条 。
煮三杯,分三次服 。
初四日,病起于胁痛瘀血,误补致壅,久嗽成劳,至骨痿不能起床,仍有瘀滞不化之形,且痰有臭味,即系肝着成痈 。前日脉虽芤大而涩,昨日大见瘀血后,今日则纯然芤矣,岂非瘀血之明征乎?若一味贪补,断难再起,兼之宣络,万一得苏 。妄诞之论,高明酌之 。又新绛覆花汤与前补剂间服 。
新绛纱三钱,桃仁泥三钱,归横须八分,旋覆花(包)二钱,丹皮炭五钱,广皮炭一钱,制半夏一钱五分 。
煮二杯,分二次服 。
此方《金匮》载在妇人虚劳门,有识者其悟之 。上半日服此方完,下半日服前补方 。初五日,痰中臭味太甚,黑痰未净,是活络之方不能除;脉芤自汗甚,是补摄之方又不可缓 。痰稀唇白,内有支饮,于补方中去牡蛎、海参盐味之碍饮者,此治实碍虚,治虚碍实,焉望成功 。一通一补,俱每日照前服法未改 。
初七日,脉较前敛戰,于新绛方内半夏加一钱五分,成三钱,余仍旧,服法亦如之 。初八日,今日左尺脉独大,加封固肾气法,余有原案,二方每日间服如前 。
炙龟版八钱,人参一钱,沙蒺藜二钱,左牡蛎六钱,麦冬(不去心)三钱,五味子(制)一钱,真云苓五钱,杞子(炒黑)三钱,炙甘草三钱,焦白芍三钱,莲子五钱 。煮二杯,分二次服 。
初十日,于前方内加人参五分,成一钱五分;又加海参一条、淡苁蓉三钱余悉如前 。四帖 。
十三日,仍照前每日间服一通一补方 。
十七日,左脉空大未敛,精神较前虽好,犹宜收摄下焦,于前补方内去龟版、五味子、白芍、海参、苁蓉,余如旧间服法 。煮好去渣,再上火煎成二杯,分二次服 。
同日,痰色犹不能清白,气味亦不净,仍须宣络 。
新绛纱三钱,姜半夏五钱,归横须一钱,旋覆花(包)二钱,广郁金一钱五分,广皮炭一钱五分 。
煮二杯,分二次服 。上半日服此方 。四帖 。
廿一日,脉少敛,通补二方间服如前 。四帖 。
廿四日,痰浊未变,脉象少敛,午后微热不寐,饮食由渐而加,不可太过不及 。
人参一钱五分,左牡蛎三钱,莲子(连皮心)五钱,云苓五钱,枸杞子(炒黑)三钱,蒺藜二钱,麦冬(不去心)五钱,炒枣仁三钱,炙甘草五钱,海参(洗)二小条 。煮三杯,分三次服 。新绛方仍如前,服七帖 。
五月初四日,身热不寐已愈,脉象大为敛戰,面色亦佳,惟浊痰未净耳 。仍用二方间服,后方以逐未尽之痈脓,而宣肝络,即所以开肝络郁也 。
人参一钱五分,左牡蛎五钱,蒺藜三钱,麦冬(不去心)三钱,枸杞子(炒黑)三钱,海参(洗)二条,云苓五钱,炒枣仁三钱,淡菜(大)三钱,莲子(连心皮)五钱,五味子(熟)一钱,炙甘草三钱 。
煮二杯,分二次服 。午后服此 。
又方,新绛纱二钱,香附二钱,桃仁泥二钱,旋覆花(包)二钱,归须二钱,广郁金二钱,姜半夏三钱,广皮八分 。
煮两小茶杯,午前服 。
初八、九日,复诊于补方内去牡蛎、五味子,余仍旧 。二方间服如前 。
十三日,痰已渐清,肝亦渐平,精神渐旺,议去搜逐而补中,与《外台》茯苓饮意 。专用一方 。
人参二钱,云苓块六钱,香附三钱,生于术五钱,生薏仁五钱,广皮三钱,半夏五钱,小枳实一钱,炙甘草三钱,麦冬(不去心)三钱 。
煮三杯,分三次服 。四帖 。
十七日,复诊于前方内去麦冬,加白蔻仁(研)一钱,以腹微不和也 。
二十一日,大便频而不爽,气滞而有湿也 。
云苓块六钱,辽参一钱五分,姜半夏三钱,生薏仁五钱,于术焦,三钱,广皮炭二钱,白蔻(研净)一钱,杏仁三钱,白通草一钱 。
煮三杯,分三次服 。四帖 。
孙氏,三十三岁,呛咳脓血气臭,午后身热面赤,宛若阴虚,但左胁痛甚,脓血之中,兼有稀痰,乃肝痈夹痰饮所致 。先治肝痈,与活肝络 。
新绛纱,半夏,归须,旋覆花(包),广皮,郁金,降香末,桃仁,苏子,元胡索,人参(后方加人),青皮 。
煮杯,分次服 。
服六七帖,脓血由渐而少,热退,胁痛大减 。于前方加人参,又服四五帖,后以补脾胃逐痰饮收功 。(《吴鞠通医案》) 。
【老中医治疗肝痈医案大全】陈莲舫医案
肝痈咳血,肌灼口渴,满腹攻痛,脉弦且数,治以清养 。
羚羊片,制丹参,光杏仁,败酱草,粉蛤壳,橘络,北沙参,生白芍,冬瓜子,茜草根,炙桑皮,藕节,枇杷叶 。
复方:西洋参,制丹参,光杏仁,旋覆花,细香附,橘红,枇杷叶,元生地,生白芍,炙桑皮,白石英,生甘草,藕节 。(《莲舫秘旨》) 。
其他医案
人有素多恼怒,容易动气,一旦两胁胀满,发寒发热,既而胁痛之极,手按痛处不可忍,人以为肝火之盛也,谁知是肝叶生疮耳 。世人但知五脏中惟肺生痈,不知肝亦能生痈也,且《灵》、《素》诸书亦未有及,得毋创论以惊世乎?余实闻异人有谓:胁痛,手不可按者,肝叶生痈也 。《灵》、《素》二经不谈者,肝经生痈,世不常有,古人未有此症,所以略而不言 。盖古今之气运不同,而痈毒之生长不一 。肝一恼怒,则肝叶张开,肝气即逆 。大怒之后,肝叶空胀,未易平复 。且怒必动火,怒愈多而火愈盛,火盛必烁干肝血,烁干则肝气大燥,无血养肝,更易发怒 。怒气频伤,欲不郁结而成痈,乌可得乎!然痈生于内,何从而见?然内不可见——而外即可辨也 。凡生痈者,痈在左而不在右,左胁之皮必现红紫色,而舌必现青色 。以此辨症,断断无差 。治之法,必平肝为主,而佐之泻火去毒之药,万不可因循时日,令其溃烂,而不可救也 。方用化肝消毒汤 。
白芍三两,当归三两,炒栀子五钱,生甘草三钱,金银花五两 。
水煎汁一碗,饮之 。一剂而痛轻,二剂而痛又轻,三剂而痛如失 。减半再服数剂而全愈 。此方用当归、白芍,直人肝中,以滋肝血,则肝血骤生,易解肝血之燥,又得甘草以缓其急,栀子清火,金银花解毒,安得不取效之捷哉!盖是火毒既盛,肝血大亏,用此方而不如此大剂煎饮,亦自徒然 。倘执以肝火之旺而非是肝痈之成,单用归芍以治胁痛,断不能取效也 。
人有左胁间疼痛非常,手按之更甚,人以为胁痛,而不知非胁痛也,此乃肝经之痈耳 。夫肝经生痈,多得之恼怒,予前条已畅论之矣 。然而肝痈不止恼怒能生,而忧郁亦未尝不生痈也 。惟因恼怒而得之者其痛骤,因忧郁而得之者其痛缓 。当初痛之时,用逍遥散大剂煎饮,痛立止,又何至成痈也 。因失于速治,而肝中郁气苦不能宣,而血因之结矣,血结不通,遂化脓而成痈 。其势似乎稍缓,然肝性最急,痈成而毒发其骤也 。世有胁痛数日而死者,正因生痈毒败而死,非胁痛而即能死人,可不急救治之乎!方用宣郁化毒汤 。柴胡二钱,白芍一两,香附二钱,薄荷二钱,当归一两,陈皮一钱,枳壳一钱,天花粉三钱,生甘草三钱,金银花一两 。
水煎服 。一剂而痛轻,二剂而痛减,三剂而痛又减,四剂全愈 。重则不出六剂 。愈后用四物汤大剂调治,不再发也 。
夫肝痈世不常见,既有前条,不必又论及此 。然肝痈不常见,而胁痛世人之所常病,吾特发明忧郁之能成又若此,则人知急治,何至成痈哉!(《临证医案伤寒辨证录》) 。
范东山,寒热延久,左偏胁肋结肿作痛,时发时止,脉数而弦 。此风热与肝气相并为患,虑成肝痈 。宜疏肝清热,标本并治 。
旋覆花,延胡,川楝子,新绛,丹皮,黑山栀,黄柏,青葱管,当归 。
徐青浦,咳呛久缠,交冬令来,左胁肋隐痛听按:此以部位言,期门微肿听按;此以穴言,两胁胀满,侧卧则惊听按:《素问》曰:肝痈两肤满,卧则惊 。不得小便,便溺艰涩听按:肝络击于二阴,显系肝痈之症 。议与疏肝泄肺为治 。听按:学山先生之案,简而切实者此也 。枇杷叶,苏子,紫菀,钩藤,通草,广橘红,新绛,竹茹,瓜蒌 。
周嘉善,胁下结肿色白,不能转侧,重按觉痛,此肝痈也,大便燥而秘,有瘀血在内 。理宜疏降 。
柴胡,桃仁,青皮,木香,生军,归须,香附,黄芩,延胡索 。
王,痛久,屈伸不得自如听按:徐灵胎先生评曰:肠痈,在此句中拟之,经脉络脉呆钝,气痹血瘀,郁蒸化热,旬日频频大便,必有血下,复喘促烦躁,不饥不食,并无寒热汗出 。全是锢结在里,欲作内痈之象 。部位脐左之上,内应乎肝 。痈者壅也,血结必人于络 。吐痰口气皆臭,内痈已见一斑矣 。
炒桃仁,新绛,降香末,野郁金汁,冬瓜子,紫菀,金银花 。
[附论]肝痈一症,因不常有,人皆罕见,故诸书少详 。经云:期门隐隐痛者肝疽 。其上肉微起者肝痈,期门穴又名肝募,在乳旁一寸半 。再直上一寸半 。《素问》曰:肝痈两肱满,卧则惊,不得小便,余思肝为厥阴,内藏相火,胆属相火,火与木,连膜同脂 。肝为风藏,为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肝之谋虑,取胆之决断 。人有谋虑不决之事,肝郁则气结血凝,胆不能决 。火愈炽,风愈煽,气血凝结,郁则火生,肝气不能宣通,火郁则化成脓 。胁肋期门者,皆肝之外候 。肝络布于胁,少阳胆络行身之两旁,胁肋作痛生痈,皆在肝之络脉,非肝之本藏也 。华真君曰:肝痈不可针刺,须用内消法 。鄙意肝气逆于络中,壅塞成脓,此乃外候躯壳之病,胁肋为肝胆行经之所,期门肝之穴 。若听其内消,不得外溃,反溃入里,攻穿里膜,腐及肠胃,岂有不早刺外泄,听其内溃之理?若生躯壳之内,肝之本藏痈成,速用内消之法 。断无在躯壳之外刺穿里膜,能及于肝者,未之有也 。故治内痈之法,一层里膜,如用兵之一座城垣 。生于外者,始起之时,如暴寇初至,当先散其众,不能待其痼结 。理气消瘀之药,用之在速,使其络脉宣通,自然消散,若已痈脓,如贼已成垒,城中之军不能敌,不得不求救于外,虽服内消内托,亦属无益 。急用刀针卧刺,使毒外溃,如救至攻开贼垒,城中军心自安矣 。生于内之本藏者,如左右之亲近内引为患,暗伏其中,急宜搜之逐之 。倘一时懈怠失察,滋蔓难图 。故内痈针不可及,手不可近,若不杜渐防微,致成危症 。陈远公曰:肝遂痈脓,其势似缓,然肝性最急,痈成而毒发甚骤,焉有胁痛数日而死者 。此痈已久成脓,溃毒而死,如左右之患起于不测,债军败事,此皆医不能预治而迁延,病家疏忽不治而死者,不能杜渐防微,预治其患也 。余以治内痈,腹部之痈,先保里膜,如用兵始终保住城垣,万军不致溃散,生死关头即此矣 。肝痈虽属罕见,肝非金石,岂有不生痈者乎?摭拾成议,质之高明,临症之时,未尚无小补耳 。余听鸿注(余景和《外科医案汇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