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2020年中秋晚会观后感心得精选5篇

2020年央视中秋晚会开始了,集中展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与血脉,彰显民族文化的自信有重要的象征意义,那么你知道央视2020年中秋晚会观后感心得该怎么写吗??为了方便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央视2020年中秋晚会观后感心得精选5篇,欢迎阅读!
央视2020年中秋晚会观后感心得1
传统文化,形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当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 。然而,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工业与商业的全球化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消解着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濒临消失 。
首先是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一种良好方式 。然而在现在,随着西方圣诞节,情人节等一系列节日的广泛传播,传统节日却渐渐被淡化了 。鲜少有人在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在重阳节登高插茱萸;在中秋节赏月,庆团圆;在腊月初八熬一锅热腾腾的腊八粥祈平安 。在西方节日被人们热火朝天的庆祝之时,谁还会想起这些内涵丰富,意义非凡的传统节日,与习俗呢?恐怕,早已将它们抛之脑后了吧?
其次是传统的歌舞 。凤阳花鼓,云南花灯,东北秧歌等早已被人们认为是俗不可耐,在公园中看到老年人扭秧歌时,还有许多的年轻人加以嘲讽,而西方传入的街舞,雷鬼等舞蹈却被年轻人大加追捧,成为他们的心头大爱 。而在一些摇滚,Rap等流行歌曲广为传唱的同时,中国的一些民间音乐以及国粹京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冷落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人抛弃了传统歌舞,转而奔向了流行音乐与舞蹈的怀抱 。
不仅如此,曾经在民间大放异彩的民间艺术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传统的绘画书法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传统思想道德正在被人遗弃 。这许许多多的社会现象,不禁令人堪忧 。传统文化濒临消失,而我们却不加以挽救,而还是为了各种外来的文化,节日,兴奋不已 。在我看来,在这样下去,不用多久,传统文化就会完全消失,不复存在 。
为了不使我们中国人遗憾,后悔,我们每个人应该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建设者,努力使传统文化重新绽放光彩,恢复生机与活力,为我们将来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了传统文化的恢复与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使其重新发出夺目的光芒 。
央视2020年中秋晚会观后感心得2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这样的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
中国的文字也历时久远 。从最初的仓颉造字,后来有了孔子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又经过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经过多年的流传,有了如今的中华文化 。
中华文化渊源流长,自然是学养深厚 。
相传,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 。伯牙弹到志在高山的曲调时,钟子期就说“峨峨兮若泰山”;弹到志在流水的曲调时,钟子期又说“洋洋兮若江河” 。钟子期死后,伯牙不再弹琴,因为没有人能像钟子期那样懂得自己的音志 。后遂以“知音”比喻对自己非常了解的人 。一个“知音”里,就有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可以想象,成千上万的词语中,包含了多少中国的历史文化 。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希望能有一个一心一意的人,就这样,和他一起走到白头也不分离 。这样一句家喻户晓的诗句,没有堆砌的华丽辞藻,却扣人心弦,因为它饱含着真情实感 。
古语云“百善孝为先 。”那么说起美德,孝顺就是中华民族薪火相继的传统美德 。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教育我们长大,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 。我们应当感谢,应当报答 。一篇广告,至今让我记忆犹新“一个小男孩吃力地端着一大盆水,笑着对妈妈说说‘妈妈,洗脚!’”让我记忆犹新的,不仅仅是那个小男孩的乖巧,还有他那份发自内心的感谢和至深的爱 。他给了我们一个典范,一个让年幼的孩子尚有这样的感恩之心,我们又该怎样做呢?
大家应该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大学毕业,到一个公司应聘 。他走进大厅,看见地上有一张纸屑,来应聘的人很多,却都只顾着自己的事,没有一个人捡起那张纸屑 。于是,他走过去捡起纸屑,扔进垃圾桶里 。就是这样一个举动,改变了他的命运 。他并没有很高的学历,却在这次应聘中脱颖而出,正是因为那一个小小的举动 。”这样微不足道的事,但它足已显示出一个人的品行 。这也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
身为中华民族的一员,让我们肩负起这个责任“传承文明,弘扬文化 。”
央视2020年中秋晚会观后感心得3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这样的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
中国的文字也历时久远 。从最初的仓颉造字,后来有了孔子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又经过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经过多年的流传,有了如今的中华文化 。
中华文化渊源流长,自然是学养深厚 。
相传,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 。伯牙弹到志在高山的曲调时,钟子期就说“峨峨兮若泰山”;弹到志在流水的曲调时,钟子期又说“洋洋兮若江河” 。钟子期死后,伯牙不再弹琴,因为没有人能像钟子期那样懂得自己的音志 。后遂以“知音”比喻对自己非常了解的人 。一个“知音”里,就有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可以想象,成千上万的词语中,包含了多少中国的历史文化 。
【央视2020年中秋晚会观后感心得精选5篇】“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希望能有一个一心一意的人,就这样,和他一起走到白头也不分离 。这样一句家喻户晓的诗句,没有堆砌的华丽辞藻,却扣人心弦,因为它饱含着真情实感 。
古语云“百善孝为先 。”那么说起美德,孝顺就是中华民族薪火相继的传统美德 。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教育我们长大,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 。我们应当感谢,应当报答 。一篇广告,至今让我记忆犹新“一个小男孩吃力地端着一大盆水,笑着对妈妈说说‘妈妈,洗脚!’”让我记忆犹新的,不仅仅是那个小男孩的乖巧,还有他那份发自内心的感谢和至深的爱 。他给了我们一个典范,一个让年幼的孩子尚有这样的感恩之心,我们又该怎样做呢?
大家应该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大学毕业,到一个公司应聘 。他走进大厅,看见地上有一张纸屑,来应聘的人很多,却都只顾着自己的事,没有一个人捡起那张纸屑 。于是,他走过去捡起纸屑,扔进垃圾桶里 。就是这样一个举动,改变了他的命运 。他并没有很高的学历,却在这次应聘中脱颖而出,正是因为那一个小小的举动 。”这样微不足道的事,但它足已显示出一个人的品行 。这也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
身为中华民族的一员,让我们肩负起这个责任“传承文明,弘扬文化 。”
央视2020年中秋晚会观后感心得4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 。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 。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 。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 。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
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 。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宁波、台州、舟山,这与方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袭击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有关 。此外在香港,过了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十六夜再狂欢一次,名为“追月” 。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 。夕月,即祭拜月神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 。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 。在北宋,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 。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意 。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 。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 。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央视2020年中秋晚会观后感心得5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包括传统节日在内的传统文化更加重视,如国家将中秋、端午等节日列为法定节日 。可尽管有上述措施和手段,在西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冲击下,中国的传统节日备受青年冷落,却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越来越多中国人开始在圣诞节、情人节互赠礼物,在麦当劳、肯德基庆祝生日,很多人不知道大阿福,没划过龙舟,没听过唢呐,不识艾草、菖蒲为何物 。为什么传统节日渐渐被忽视,而“洋节受宠”?这是需要我们深刻反思的问题 。有人从生活方式的角度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青年生活方式趋同;有人从文化的角度认为,西方传统文化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而我国传统文化缺少适合年青人的文化内涵;还有的人则把它归结为商家和媒体的炒作的错误方式,认为现在过节只注重形而下,形而上的精神
全被抽空了,缺少传统文化产业去丰富、发展传统节日的内涵、外延,这样变味的节日过起来只能是空虚无聊 。这些观点都有道理,但根本问题是目前传统节日中形而上的精神内容被掏空了 。传统节日里,月饼、元宵、粽子等都是商家绝不肯放过的利润点 。然而,过分地强调饮食使传统节日变成了“饮食节” 。春节吃一顿年夜饭、元宵节煮一锅汤圆、中秋节送几盒月饼、端午节吃几个粽子,节便过完了 。传统节日给现代人留下的似乎只剩了饮食,节日中大量美好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民俗意境,则变得越来越淡了 。没有繁琐仪式要求的洋节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缺 。圣诞节的彻夜狂欢、情人节的互赠礼物、万圣节的魔鬼面具,洋节的随意简单让都市人很容易找到情感的发泄渠道,于是它们在中国大地上传播开来 。
我国不缺乏文化内涵丰富的传统节日,缺乏的是传统文化与时代交融的过节理念和过节方式 。要让我国的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创新,只有不断开掘传统文化的新内涵,寻找新载体,让更多的人了解节日的文化渊源,才能把传统节日的文化精髓传承下去 。如在传统节庆日给出专门时间,组织大型、健康、寓教于乐的活动,不断倡导、继承、创新节日文化 。
从商家的角度,应该把眼光放得再远一些、更宽一些 。挖掘传统节日的情感价值,不仅仅是扩展销售规模,更重要的是建立起消费者与企业、品牌间的情感联系,这是企业的利益所在 。节庆消费要深刻挖掘消费者的情感价值,消费者最深层需求便是情感消费,这决定了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对传统节日的情感价值挖掘得不够是厂家和商家的一种短视行为,传统节日其实有很多独特的价值,从目前来看,反倒是一些跨国企业独具慧眼,将中国的传统节日的营销做得非常到位 。
我国传统文化深刻而久远,而传统节日则正是传统文化中的精粹 。光大传统节日内容,传承传统节日精神,是凝聚爱国意识、民族意识的强大力量,更是弘扬民族文化的有效手段 。因此,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责任有义务传承传统节日之精髓、延续中华民族之血脉,让传统文化绽放出新的光芒!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