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请指教》原来看的不是作品而是立场,每期标准都不统一

《导演请指教》目前从正片到番外节目来看都是一出很现实的真职场节目。
第一组,《哪吒闹海》和《哪吒》,教授的发言向着老师,演员的发言向着演员。
第二组,外星人和《新小城之春》,影评人和观众的立场的两次分歧。
第三组的《爱情》,第四组的《回到……河》。郝蕾把《爱情》夸上天,然后贬《回到……河》的手法老套,说白了是因为这俩导演是竞争对手,而郝蕾力挺其中一个罢了。不是说《爱情》不好,它挺好的,只是《回到……河》根本不是有些人说得那么不好。
第四组,对《记》的评论,更有意思。毕竟是吴镇宇。如果不是和吴镇宇比,德格娜会受到一些评价么?吴镇宇本人,反而是立场站得最正的人。

《导演请指教》原来看的不是作品而是立场,每期标准都不统一

文章插图

总之:立场决定一切罢了。
节目组倒是非常会剪接矛盾,提升可看性,制造话题。每一组吵架的点,也不同。喧嚣之中,也还是让人看到了真心,让人见到了现实也见到了感动,节目是成功的。

《导演请指教》原来看的不是作品而是立场,每期标准都不统一

文章插图

但实际上,让人看懂,本就应该是基本中的基本。所有技术的诞生,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内容。比如,我们用比喻,是因为写到某处,要形容特征了,直接写怎么都不算准确,才自然地选择了比喻的方式。如果是为了用比喻而写比喻,绝写不出绝佳的比喻来。
没有哪篇名家名篇,是让人看不懂的,包括意识流小说《喧哗与骚动》,其形式也是为了让人在体会内容时,有更深的震撼,更大的情感波折。

《导演请指教》原来看的不是作品而是立场,每期标准都不统一

文章插图

不明白如今的电影人们,为何那么看重技术,甚至看中技术、氛围,超过看中内容、逻辑。内容和逻辑才是最重要的。然后是渗透在作品中的作者的特征、感情(其中一部分,表现为氛围,画面给人的感受)。
技术多,当然有助于在表达内容时,选更恰当、更有效的方法。但只顾玩技术,而忽略内容的表达,不是本末倒置么?

《导演请指教》原来看的不是作品而是立场,每期标准都不统一

文章插图

真正经受住了历史考验的作品,无论是诗词文章、书画、电影还是别的什么,有哪部是在内容上出了问题的么?有哪部是让大部分人都看不懂的么?
创作当然可以只为抒发自己,但能够成为经典的创作,一定是被人们传播开来,引起人们的共鸣的。

《导演请指教》原来看的不是作品而是立场,每期标准都不统一

文章插图

《导演请指教》原来看的不是作品而是立场,每期标准都不统一】如果一个创作者,期待自己的成功,期待自己的作品流传,你就应该关注生活、关注他人、关注观众,孤芳自赏,能有什么进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