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收官 以检察技术的“小”,反映我国法治建设进步之“大”

近日,国内首部检察技术工作题材悬疑剧《真相》在优酷悬疑剧场收官。该剧改编自真实案件,由一场扑朔迷离的碎尸案,引出迷雾重重的国宝迷踪案,还涉及跨越十几年的恩怨纠葛,开启了一场烧脑之旅。剧中真实展现了检察技术人员的工作细节,包括痕迹检察技术、刑侦知识、犯罪心理知识、法医知识等“干货”则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由于题材新颖,支线主线环环相扣,一层层高能反转,该剧开播后站内热度9000,微博互动量超10万,#宋白羽一周就下线# #陈星旭沉浸式取证# 等话题登上微博热搜。《真相》是如何诞生的?创作中有何新颖之处?近日,导演李依璠分享了该剧的幕后制作故事。

《真相》收官 以检察技术的“小”,反映我国法治建设进步之“大”

文章插图
取材真实案件 聚焦“痕检”技术
《真相》聚焦“痕检”这一专业性的破案环节,讲述了以林远昊(陈星旭饰)和林岚(盖玥希饰)为代表的检察技术人员,运用先进的专业技术手段,帮助检察官突破疑难案件瓶颈,攻克“零口供”案件的故事。
导演李依璠介绍,《真相》根据检察官高之立小说《静默的铁证》改编,取材于真实案件,并于去年6月开始剧本的前期创作。谈及这部剧集的创作初衷,他表示,之所以从检察技术人员和“痕检”等先进技术手段作为故事的切入点,是因为市面上刑侦类的剧集已有很多,但是观众对检察机关的工作却知之甚少,“希望通过这部剧集,让观众了解我国检察技术人员的能力与工作,让观众知道每个案件在进入公诉之前,都会由检察机关对涉案证据进行最终确认。这样的行业剧具有积极的社会普法作用。”

《真相》收官 以检察技术的“小”,反映我国法治建设进步之“大”

文章插图
剧集播出后,不少观众评价《真相》“尺度太大!”比如开篇的“家暴分尸案”,无论是犯罪过程,还是检察官与嫌疑人之间的对峙,都非常出彩。之后的“国宝失窃案”、“纵火案”,还涉及到保护伞、贪腐等敏感话题。李依璠透露,《真相》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二检察厅(重大犯罪检察厅)、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技术信息研究中心指导,为剧组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真实的案例。他表示,《真相》开拍前,主创通过采访与调研,深入了解了检察技术人员的工作,并从原著中提炼出人物的内核。此外,在案件表现的尺度上有关部门也给了《真相》剧组最大的创作空间。”

《真相》收官 以检察技术的“小”,反映我国法治建设进步之“大”

文章插图
这部剧还注重真实感,为了让观众看到一线检察技术人员的工作和生活,剧组实景搭建了具有高科技感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鉴定中心,内部仪器一应俱全。“它效仿了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技术信息研究中心,每个道具一比一翻制,力求准确。”这意味着观众不仅可以看到高能案件,更可以一睹痕迹检测、电子数据技术、司法心理、声像技术等检察技术,满足了观众对于检察技术人员工作日常的好奇心。
难点与创新
不走强节奏的反常规叙事
抛开悬疑的外衣,《真相》是一部专业性极强的行业剧。比如剧中林远昊和林岚负责现场及证据的痕迹检察、老何负责音视频处理,此外还涉及警检两个部门各司其职紧密配合的细节讲述……涉案和行业两个属性,让《真相》同时面对尺度和专业的双重挑战。谈及创作中的难点,李依璠直言,“刑侦剧与悬疑剧的主角都是在第一犯罪现场与罪犯斗智斗勇,很容易建立强节奏与悬疑感。但检察技术人员面对的案件是已经经过公安机关的初步确认,就算进入现场也只是复勘。时空的滞后,再加上碎片化的证据,让这个剧不能走强节奏。”
因此,《真相》的创作特点是全明线讲述,也就是观众所说的上帝视角——观众先看到罪犯,再跟着剧中角色确认证据,最后将罪犯绳之于法。李依璠表示,“这样的创作是从行业特质出发,以证据为视点看清人性。”

《真相》收官 以检察技术的“小”,反映我国法治建设进步之“大”

文章插图
反常规的叙事结构则是该剧最大的创新之处,李依璠解释,整体故事就像是一个剧本杀,在剧情推进中,碎片化的证据被一个一个论证,观众虽能看到罪犯,但是无法猜透结尾。“以此吸引观众和剧中角色一起推敲证据,寻找真相。”此外,该剧在叙事中经常出现多时空混剪,剧集开头、结尾与正片时空均不同,“这些都像是人生的片段,最终成为主线故事的证据。”李依璠认为,这样的讲述方式是一种冒险的创新,但特别有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