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长津湖》预告片透露的细节进攻吹哨,入朝时未去除胸章

抗美援朝大戏《长津湖》即将与观众见面,预告片好像瞬间把人们拉回到71年那个天寒地冻的盖马高原上。影片拍得怎么样不好下结论,不过预告片展现的两个细节值得人回味。由吴京饰演的“钢七连”连长在准备发起进攻时先吹响了口中的“哨子”,第九兵团入朝时未去除印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胸章和印有“八一”的帽徽。这两个细节符合史实,也反映出长津湖战役的艰难之处。志愿军|《长津湖》预告片透露的细节进攻吹哨,入朝时未去除胸章
文章插图
志愿军|《长津湖》预告片透露的细节进攻吹哨,入朝时未去除胸章
文章插图
参加过朝鲜战争的美军很多人都写过回忆录,其中陆战一师老兵艾德·西蒙斯在2002年出版的回忆录主要写的就是在长津湖突围的过程。他在书中提到美军在长津湖地区最讨厌听到两种声音,其中之一就是“刺耳的军号、哨子声”(另一种是胶底鞋声)。只要他们听到这两种声音,那就意味着中国军队又开始进攻了。志愿军在进攻的时候为什么要先吹哨(号)呢?通讯手段太落后。志愿军|《长津湖》预告片透露的细节进攻吹哨,入朝时未去除胸章
文章插图
艾德·西蒙斯在总结长津湖战役时就表示,如果不是中国军队的通讯手段太落后,陆战五团和陆战七团(陆战一师下辖一、五、七三个团)基本不可能从柳潭里撤退到下碣隅里。少了这两个团,陆战一师再想从下碣隅里(陆战一师师部、陆战一团和一些师直属部队驻扎在这里)突围就很困难了。志愿军|《长津湖》预告片透露的细节进攻吹哨,入朝时未去除胸章
文章插图
战争初期志愿军的无线电通讯设备只装备到营,营以下的通讯就要靠军号、哨子或是通信员。《长津湖》中的伍千里是一名连长,进攻前嘴里含着哨子符合当时的情形。在2021年9月2日从韩国迎接回来的第八批109具志愿军遗骸的遗物中就有类似的哨子,可以想象当年志愿军作战有多么艰难。志愿军|《长津湖》预告片透露的细节进攻吹哨,入朝时未去除胸章
文章插图
《长津湖》的导演把“哨子”的细节还原到影片中,算是挺用心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细节处理得也很好,即战士们身上的胸章和头上帽徽。影片中战士准备登车时穿的军服有胸章、军帽有帽徽,实际作战时就全部被去除了。这个细节也符合史实,它体现了第九兵团入朝的紧迫性。志愿军|《长津湖》预告片透露的细节进攻吹哨,入朝时未去除胸章
文章插图
志愿军|《长津湖》预告片透露的细节进攻吹哨,入朝时未去除胸章
文章插图
第九兵团在1950年11月1日正式被编入志愿军的作战序列,11月7日就入朝参战了。原计划他们先到沈阳换装、整训,一个月后再兵发朝鲜。随着第一次战役的进行,彭老总感觉到美军并不容易对付。东线当时只有42军的两个师,于是他亲自电令宋时轮火速率部入朝,承担东线的作战任务(42军调回西线)。由于中国是以“志愿军”的名义参战,入朝士兵的军服和军帽上不能出现任何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相关的信息。首批入朝的十三兵团在入朝前就把胸章、帽徽全部摘下(放在国内统一保管),入朝后穿着朝鲜人民军军装。为了任务的保密性,第九兵团大部分战士是在开往东北的列车上才知道自己将要出国作战,承载20军和27军的部分列车在沈阳只停留了一、两个小时后就驶向朝鲜战场(第九兵团入朝的先后顺序是20军、27军和26军),他们当然也就没有去除胸章和帽徽的时间了。志愿军|《长津湖》预告片透露的细节进攻吹哨,入朝时未去除胸章
文章插图
提到胸章需要说明的是:在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议签订之前,并不是所有的志愿军战士都穿着没有胸章的军服。在第四次战役进行期间第十九兵团入朝参战,根据《傅崇碧回忆录》的记载:1951年2月10日,十九兵团抵达辽宁凤城(丹东的一个县级市)。2月11日,全体官兵撤去解放军的一切标志,换上志愿军的胸章。由以上记载可以判断,前三次战役的志愿军将士肯定都没有佩戴胸章和帽徽。从第四次战役开始,士兵的军服上就可能出现印有“中国人民志愿军”字样的胸章(63军和64军参加了第四次战役后期的防御作战)。志愿军|《长津湖》预告片透露的细节进攻吹哨,入朝时未去除胸章
文章插图
《长津湖》预告片已经“燃爆”了所有喜欢那段历史人们的热情,“哨子”和“胸章”两个物件也展现了导演和编剧做了一定的功课,期待有更精彩的看点出现在影片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