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 用纸杯做留声机?玻璃珠做显微镜?这位清华博士后爸爸说:科学并不神秘


显微镜 用纸杯做留声机?玻璃珠做显微镜?这位清华博士后爸爸说:科学并不神秘
文章图片

显微镜 用纸杯做留声机?玻璃珠做显微镜?这位清华博士后爸爸说:科学并不神秘
文章图片

显微镜 用纸杯做留声机?玻璃珠做显微镜?这位清华博士后爸爸说:科学并不神秘
文章图片

受访人:常鹏 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博士 ,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博士后 , 也是两个孩子的父亲 。 2013年 , 常鹏走上“自主研发物理教具”的创业道路 , 创办“动展”品牌 , 2021年推出“鹏博士科学探索”夏冬令营 。
常鹏曾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 , 参与过仿人形及高仿真机器人、机器鱼、工业机械臂等多个项目的研发 。 拥有多项国家专利 , 自研实验道具百余种 , 擅长声、光、电磁、热、流体等科学实验道具的开发与研制 。
科学是什么?是天文望远镜中浩瀚无垠的宇宙太空?还是显微镜下的微生物?高端的仪器、精密的数据 , 似乎很神秘 , 离我们遥不可及 。
但是 , 在常鹏博士的实验室里 , “科学” , 触手可及 。
过去7年 , 常鹏一直潜心于物理教具研发 。 他有一个基本原则:用看似最“普通”的物件 , 来作为物理教具的材料 。 纸杯、玻璃珠、水滴、薄膜、大头针……这些都是常鹏实验室里最常见的材料 , 却能完成一个个“神奇”的科学实验 。 而这些几块钱、十几块钱 , 最贵不超过40块钱的物理教具 , 吸引了很多物理老师自掏腰包购买 。
(乒乓球机关枪)
在本次对话中 , 常鹏博士常常提及:“科学其实并不神秘” 。 “调用你所能调用的资源 , 每个人都可以是发明家 , 科学就在你身边 。 ”
国家对培养孩子“科学素养”的重视度日益提高 。 2021年6月 , 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通知 , 强调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 促进全民科学素养提高 。 家长们对STEAM教育也不再陌生 , 市场上的产品更是五花八门 。 那么 , 科学素养究竟是什么?该如何培养孩子最底层的科学素养?家长避免走入哪些误区?希望本篇文章能为大家带来启发 。
#1
纸杯、大头针做出“留声机” , 小蜡烛
做出“蒸汽机”……“科学不是高高在上的”
“留声机 , 看起来很高级、很复杂 。 我反复琢磨 , 最后用常见的材料 , 比如纸杯、大头针 , 当然也用到一些不常见的材料 , 比如PVC薄膜 , 做出了一款简易版留声机 。 虽然无法达到几千块钱专业留声机的效果 , 但却能展示留声机背后的原理 。 ”一开场 , 常鹏便讲了一个他的“小发明” 。
背后是什么原理呢?
通过一次性杯子、PVC薄膜和刻针(大头针) , 就可以把声音刻录到薄膜上 。 把刻针固定在一次性杯子的杯底 , 针尖伸出杯底 , 人对着杯子说话 , 杯底就会振动 。 杯底带动针尾振动 , 针尾带动针尖振动 , 针尖抵着旋转的薄膜转盘 , 声音的“痕迹”就通过振动的针尖留在了薄膜上 。 这就相当于机械录音机 , 当薄膜转盘再次转回来时 , 声音的“痕迹”带动刻针振动 , 我们的声音就被复原传播回来了 。
这一项实验 , 用到的就是声音振动原理 。
“有些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 , 会养成轻言放弃的习惯 。 比如他会认为自己离科学很远 , 是因为他无法调动那些研究资源 。 其实 , 即使没有高大上的材料 , 没有很多资源 , 我们也可以用身边简易的材料去模拟相似的实验 , 虽然效果肯定不及精密的实验 , 但是背后的原理是共通的 。 我希望教会他们一个做事的道理:只要你拥有好奇心 , 勇于探索 , 调动身边能调动的资源 , 也可以成为‘小小发明家’ 。 ”
类似的小实验还有很多 。
常鹏在研究光学实验时 , 曾被一则有趣的新闻吸引 。 圆柱形的游泳池产生了视觉错觉 , 一名男子的头在水面上 , 身体在水里 , 从透明泳池侧面看 , 他的头和身体完全分离了 。 这个有趣的现象让他开始思考 , 可以利用“光的折射”原理做哪些有趣的小实验呢?
(头、身分离现象 图片来源:中国青年网)
“圆柱体对光的折射是有规律可循的 , 红酒高脚杯的杯腿也是圆柱体 , 一束激光打过去 , 通过透明的圆柱体杯腿 , 我们会发现 , 激光发散了 , 其真实过程是激光先会聚然后再发散出去 , 但因为圆柱体杯腿焦距很短 , 肉眼很难看出来激光会聚的过程 , 所以看到的是对激光的发散现象 。 于是 , 这束光就被放大了 。 圆柱体对光的发散是二维的 , 如果此时高脚杯快速旋转起来 , 就形成了球体 , 对光的发散就成了三维的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