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系 太阳系的起源及其各个演化阶段(下)( 三 )


水星在聚积成行星后 , 经过一定时间 , 水星的地质演化非常充分 , 铁的核、岩的壳外面包裹着水和氢气、氦气 。 当太阳的热量吹走表面的气体、水和极易挥发物质后 , 火星迁移到现在运行的轨道 。 而后几亿年强烈的太阳风 , 又吹去了大部分岩壳(当时的水星岩是熔融态) , 以至它表面易挥发的金属也被吹走了 。
金星要好得多 , 它只失去了水分和部分易挥发物质 , 而且轨道也移动不多 。
地球是颗神奇的行星 , 它的初期演化就有生物参与 。 地球大气中的氧 , 如果没有生物作用是不可能存在的 。 在太阳早期活动周期的低谷 , 地球建立了地球磁场 , 再加上氧的作用 , 地球保住了剩余下来的水 , 为今后的生物进化提供了条件 。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 在当初形成时它是太阳系中最大的卫星 。 因为是卫星仅有同步自转 , 所以它的地质演化并不充分 , 几乎没有铁核 。 它的质心偏向地球 。 当它失去月表的水分后 , 太阳风又吹去了月表所有的易挥发物质和易挥发金属 。 由于逐渐失去部分地球的引力和质量 , 月球轨道在远离地球 。
火星最大时 , 有30个地球质量那么大 , 但是其99%以上都是轻物质 。 它的地质演化应该非常充分 。 当火星演化到10亿年以前 , 火星表面还存在有大量的水 , 只因大气中没有存住氧 , 这些水分都慢慢地失去了 。 它的两颗卫星是火星演化时期俘获的 。 火卫一来自小行星轨道的可能性极大 , 因为在那里被划伤的概率要比作为卫星要高得多 。
小行星轨道上 , 直径大于2000千米的小行星都有相当充分的地质演化:铁的核、岩的壳、外包着水和气 。 太阳初期的剧烈燃烧 , 吹走了它表面的氢、氦气和水 , 使所有的小行星失去了成为大行星的机会 。 大小不等的类地小行星运行在轨道上 , 其速度、质量又各不相同 , 在以后形成的大质量和近距离的木星胁迫下 , 小行星经常发生碰撞 , 裂解成为各类小行星族 。 有些脱离原来的轨道进入地球、火星轨道 。 地球上见到的铁陨石和石陨石大都来自小行星轨道的物质 。 另外大部分脱离轨道的小行星或被木星俘获或进入木星轨道 。 因为有木星的巨大质量胁迫 , 所以在小行星轨道上运行的各组小行星的分布应该和木星轨道共振 。 没有进行地质演化条件的小行星(形成时的质量小) , 失去大部分水分后 , 以原始状态继续运行着 。 有些较远离太阳的小行星也许还保持有一定的水分 。
小行星以外的类木行星 , 由轨道上的星子聚合而成后 , 从每颗星的质量、密度和运行轨道来看与现在的各大行星比较 , 总的情况变化不大 。 每个星的卫星和绕其运行的环也各有异 。 它们形成的时间和形成因素各不相同 , 这里不再叙述 。
九、再看我们的太阳系
依据太阳系起源的倾向性共识:太阳系起源于同一块星云 , 也就是说太阳系早期形成的天体有着相同的化学物质含量 。
但是 , 有人认为:这样形成的原行星的质量很大 , 它可以吸引住行星外层的气体 。 太阳的光和热不可能赶跑原行星的气体 。 由此而来对以上说法提出质疑 。
我们的太阳系
在前面我们说过 , 原行星的自转速度很快 , 所以在赤道上的线速度已接近气体逃逸速度 。 再者 , 早期太阳表面的温度有可能达到40000K , 是现在太阳表面温度的6倍 。 急速地赶跑原行星表面的氢和氦应该是不成问题 。
统计一下有关太阳系起源的教科书和科普读物中提出的大量疑问 。 以上太阳系起源说 , 能够较为合理地解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疑问 。 例如 , 为什么有大量的碳质小行星存在?解释是:不少小行星的原质量太小 , 当它失去氢和氦之后 , 水开始被气化 。 由于小行星的质量小 , 水蒸气直接逃逸 , 最后仅剩下不易挥发的碳和其它石质 。 而大质量小行星的引力使水蒸气不易逃逸 , 太阳风将其裂解为氢和氧 。 氢先离开小行星 , 氧和碳结合生成二氧化碳 , 最后脱离小行星 。 所以大质量的原小行星生成的小行星是以石质和铁质组成 。 类似的问题还有许多:月海怎样形成 。 火星上为什么有太阳系中最高的山等等 。
综上所述 , 以上太阳系起源的理论极有可能得到公认 , 如果该理论被公认 , 依据部分理论的行星演化化学和行星演化物理学即可确立它们的学科地位 , 以摆脱对太阳系起源的猜想 , 并可以详细地探讨各行星变化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 。 依据该理论 , 再看我们的太阳系 , 把它可以分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