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逐舰 鹰击18导弹必须用数据链中继制导?没那么复杂,渔船望远镜也行

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个直径12700公里的大圆球,地球的表面是曲面的,所以军舰在大海上航行的时候,我们用肉眼观察和雷达探测是有视距限制的。一般情况下,直视都不能发现遮蔽在地球曲面下方的目标。


驱逐舰 鹰击18导弹必须用数据链中继制导?没那么复杂,渔船望远镜也行
文章插图

通常,使用光学设备和雷达探测设备的探测距离,跟军舰桅杆的高度密切相关,现代驱逐舰的桅杆高度大约为30米,可以获得大约35公里的通视距离。在过去,大型战列舰尽量增加桅杆高度,甚至高度可达60米,这样通视距离就能达到50公里。一旦超出这个范围,就属于超视距作战。
上世纪的早期反舰导弹都没有超视距作战能力,有效的交战距离大多在雷达视距以内。例如苏联的冥河反舰导弹和中国的上游和海鹰反舰导弹,以及法国的飞鱼反舰导弹,这些导弹大多数使用液体或固体火箭发动机,动力射程较短,冥河和上游的最大射程为42公里,改进型的海鹰导弹的射程可达80公里,法国飞鱼MM38反舰导弹的射程大约65公里,中国鹰击-8导弹的射程为50公里。
在历史上,几次著名的反舰导弹作战的发射距离都在30~40公里范围内,都属于视距内作战。例如1982年5月4日,在马岛战争中,阿根廷空军使用法国造的飞鱼AM39空舰导弹击沉了英国谢菲尔德号驱逐舰,阿根延的超军旗攻击机发射飞鱼导弹时,距离谢菲尔德号驱逐舰仅有30公里。
随着武器技术水平的发展,目前各国现役反舰导弹的射程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现代化的反舰导弹多使用先进的涡喷发动机或冲压发动机,具备100公里以上的射程,超音速和高亚音速的反舰导弹能在数百公里外发起超视距打击。
例如美国AGM-84L Block 2 鱼叉反舰导弹,有效射程高达278公里。中国的改进型鹰击-83反舰导弹,也采用小型涡喷发动机,射程也高达280公里。由于这些远程反舰导弹的射程全都超出了雷达的海平面视距,而且巨大的射程会导致惯性导航系统的漂移,末端精度超出了末制导雷达的范围,所以中继制导技术应运而生。


驱逐舰 鹰击18导弹必须用数据链中继制导?没那么复杂,渔船望远镜也行
文章插图

很多人一说到超视距作战,就喜欢念叨着充满高科技概念的数据链中继制导。其实,反舰导弹的中继制导并不一定需要数据链。只要能完成超视距打击,实际上给一艘小渔船配备一台望远镜和电台,也一样给反舰导弹做中继制导。中继制导的作用,就是让反舰导弹的弹上导引头开机后能直接截获正确的目标。简单点说,就是反舰导弹射程太远,发射平台的目标指示和制导距离跟不上了,需要中途别的平台在导弹发射前或飞行途中帮忙给予正确的目标信息。这个帮忙的,就是中继制导。
超视距的中继制导,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无需数据链,一种需要数据链。
我们先看看有数据链的作战方式。当反舰导弹要打击的目标距离超过100公里时,由于高亚音速的导弹需要飞行8分钟左右,火控系统给导弹初始装订的惯导数据,不足以支持导弹进行长时间巡航所需的精度。这时候,就需要使用数据链进行巡航中段的中继制导,通过数据链在导弹的飞行途中注入最新的导航数据,修正弹道航路,使导弹准确地抵达目标区域,然后末制导雷达自动开机,抓住敌舰目标。


驱逐舰 鹰击18导弹必须用数据链中继制导?没那么复杂,渔船望远镜也行
文章插图

第二种是无需数据链的中继制导。在缺少数据链那么高大上的技术设备时,用非常简单地办法也能实现导弹超视距攻击。如果敌舰目标超过本舰雷达的视距不是很远的情况下,例如目标距离有70或80公里,反舰导弹的弹载惯性制导系统的漂移量可以满足自导段的导航精度,那么就可由其他平台(海军航空兵的侦察机、舰载直升机、水面舰艇、潜艇、甚至渔船)在前方指示目标。
只要测得敌舰的航向、航速和方位角以后,再通过无线电传回本舰,本舰接到目标信号后,输入导弹指挥仪,迅速进行诸元测算,生成导弹的规划航路,再装订到导弹上,然后就可以发射导弹了。这种由其他平台指示目标的作战形式,也叫中继制导。
也有一种被动探测目标的反舰导弹作战方式。例如054A护卫舰上音乐台超视距雷达,实际上是一种超视距舰载多功能雷达,也可以叫做“微波超视距对海搜索/目标指示”雷达。在雷达视距内采用主动探测,功能与普通的搜索雷达一样。如果目标超过雷达视距,也可以使用无线电被动探测的方式。由于技术手段一般,目前我国最新型水面舰的音乐台超视距雷达已经被雷达侦察仪(全向电子测量设备ESM)所取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