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湃 无限“澎湃”的彭士禄:中国核动力事业的拓荒牛( 二 )


“我们的父亲母亲,有的流血牺牲了……不好好学习,怎对得起父母,怎对得起党?”他曾在小组会上说。
彭湃 无限“澎湃”的彭士禄:中国核动力事业的拓荒牛
文章插图
彭士禄在建设陆上模式堆时使用的办公桌。新京报采访人员 曾金秋 摄
1945年,彭士禄在自然科学院大学部化工系学习,专业是炼焦技术,也从事化工、炸药的生产。为支援前线,他们用土法生产硝化甘油,酸气和溶液经常碰到手上和棉袄棉裤上,后来,彭士禄的手上始终带着小疤痕。
三年后,组织安排彭士禄到哈尔滨工业大学进修化工系预科。1951年到1956年彭士禄先后在苏联喀山化工学院和莫斯科化工机械学院化工系学习。
出国时,彭士禄穿着1949年贺子珍特地给他做的一身黄色呢子中山服,这是他穿过的最好的衣服。
他几乎没在12点之前睡过觉,6年间,他共修了36门课程,除3门课程成绩为合格,其他33门均为优秀。实验室主任在评语中称赞他的“技术水平较高,测算注释章法良好,图纸绘制优秀。”
这段时期,彭士禄所涉及的领域主要是化工机械,加上做炸药的经验,都为他日后研制核潜艇动力装置试验提供了很大帮助。
彭湃 无限“澎湃”的彭士禄:中国核动力事业的拓荒牛
文章插图
彭士禄在苏联留学时留影。中核集团供图
随手携带计算尺
彭湃|无限“澎湃”的彭士禄:中国核动力事业的拓荒牛】1954年,美国核潜艇试验成功。当时国人对核还不了解,只知道它使用高尔夫球大小的铀块作燃料,一次航程6万海里。如果以柴油为燃料,则需要90节车厢。
整个50年代中期,国际核技术和核武器都在迅速发展。但我国直到1954年才采集到第一块铀矿石。在二五计划中,我国将原子能工业列入第一项重点任务,并于1956年成立了原子能事业部。
那年5月,彭士禄正要回国,恰逢时任国防部副部长陈赓访苏。他召集彭士禄等人到驻苏使馆座谈。会上,传达了周恩来的意见,希望能有一批留学生改学原子能、核动力。彭士禄当场表示愿意。
此后在苏联,彭士禄掌握了反应堆物理、热工、水力、控制、屏蔽等理论知识。他还邂逅了夫人马淑英。在苏联,马淑英在一次化学实验中,脸被爆炸损伤,包了几层厚厚的纱布,“她说假如自己的脸上长大麻子怎么办,我说不嫌弃她,还会娶她。”彭士禄传记中提到。
1958年,两人先后回国,不久就结婚了。回国伊始,彭士禄先被分配到原子能研究所。在这里,他从事屏蔽堆研发工作,担任技术六级工程师,兼任俄语翻译。随后,他被派往西北,参与我国第一座浓缩铀生产工厂的筹建。
此时,一个重大战略也在酝酿。1958年6月,聂荣臻向毛泽东提交了《关于开展研制导弹原子能潜艇的报告》,将核潜艇研究列入中央专委的重点项目。
那时,大家只在国外公开发表的照片上见过核潜艇。上个世纪60年代初,一位外交官从美国回来,为孩子在商场买了一个核潜艇玩具。核潜艇研发人员得知后,连夜将玩具要过来,摆到办公桌上研究。1962年,彭士禄手上拿到的,也只有5张核潜艇玩具的照片。
中国核潜艇研制,从1958年秋天开始,到1970年8月陆上模式堆达到满功率为止,共经历了12年。
在四川建设陆上模式堆的那段时间里,彭士禄主要负责第一代潜艇核动力装置的设计、试验、建设工作。那时,设计小组10余人经常带上馒头和咸菜钻进图书馆、档案室,一呆就是一整天。
他们没有国内的资料,全靠在苏联学习带回来的书籍,共计30多本。后来,彭士禄又托人从苏联购买俄文资料。这些书加起来一共50多册。在回国后的几十年间,彭士禄先后在北京、四川、湖北等多个省市生活过,每次搬家都要舍弃一部分生活用品,唯独这些书籍从没丢过。
没有复印设备,就用手抄写,没有电动计算机,就用手摇计算机。老同事杨朝勇回忆,当时彭士禄行走都要将计算尺揣在军绿色的挎包里。
我国第一代核潜艇陆上模式堆首批操作员高星斗记得,彭士禄当时经常拿着一个大瓷碗,排队在食堂打饭,食堂饭没有太多荤腥,大多数时候是酸咸菜。驻地的蚊子很能吸血,晚上,他们要不停拍打蚊虫。
有次,杨朝勇陪他去见当地一位支部书记,这位书记是个残疾人,喜欢抽旱烟。彭士禄拿过对方递过来的旱烟杆子,直接往嘴里送。事后,这位书记对杨朝勇,“这么大的干部,一点架子都没有。”
彭士禄在传记中回忆,“我们是吃着窝窝头搞科研的,连它都吃不上时,我们就挖野菜和白菜根吃。研究室每人每月的办公费才5元,这里面还包括出差费和办公用品费……那时没有电脑,大家就拉计算尺、打算盘,那么多的数据都是靠这些工具没日没夜算出来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