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90航天人│31岁“嫦娥五号”总体动力指挥员宋扬:火箭升空,就像自己的孩子去了远方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采访人员 陈曦 通讯员 李寒剑
8090航天人│31岁“嫦娥五号”总体动力指挥员宋扬:火箭升空,就像自己的孩子去了远方
文章插图
发射任务成功后,宋扬(左一)和同事合影留念。
当火箭喷射出火焰一跃升空,在天空中划出一道弧线时,31岁的宋扬总会忍不住流泪,“吃了多少年的苦,在这一刻都变成甜。”
一枚火箭拔地而起,需要强大的动力系统支撑,这背后是宋扬这样的火箭动力系统航天人默默付出的青春和汗水。
10年间,宋扬见证了文昌发射场从一片椰林荒滩,变成了一座现代化航天发射场。他也从一个仰望星空的初出茅庐航天高校毕业生,蜕变为一名优秀的动力系统指挥员,伴随着中国航天事业一同成长。
生死20分钟能记一辈子
2016年11月3日,是“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飞的日子,也是宋扬航天生涯里最为刻骨铭心的一段经历。
发射前夕,火箭突然“发烧”:一级发动机发生预冷故障,多种预案尝试都已失效,原计划18时的发射时间一推再推。
19时许,作为一级动力系统指挥员的宋扬接到通知:准备返回塔架进行手动调压,19点30分前务必解决问题,如果解决不了就终止发射。
来不及细想,宋扬迅速集合了三名操作手。上车时,他说的第一句话是,“这件事有风险,如果操作不好人可能就没了,你们上不上?”
当时液氢加注完成,人员已全部撤离,稍微操作不当就可能造成火箭爆炸。宋扬解释,由于平时发动机预冷时有液氢,为了防止危险系数极高的液氢漏到大气里,需要用一股气去封着它。而当时的情况是那股气大了一点点,导致预冷效果出了问题,需要手动去把气量降低。
8090航天人│31岁“嫦娥五号”总体动力指挥员宋扬:火箭升空,就像自己的孩子去了远方】但降低多少是个问题。宋扬心里没谱,如果降太低,液氢泄露,加上塔上的各种火工品,后果不堪设想。
“上”,几个小伙子没人有一丝犹豫,随即司机载着四人组成的“抢险小分队”冲向发射塔架。
在塔上的20多分钟,宋扬至今记忆犹新。“周围空无一人,4个人感觉特别安静,都能听见自己的心跳,但实际上外部环境又特别吵,全是火箭各种嗡嗡嗡的声音,不停地在排气,气体在外面狂喷。”
随着时间一点点流逝,紧张的氛围愈发弥漫,宋扬和队员屏住呼吸,全神贯注做着最后的努力。“第一次尝试失败了。我们有点不甘心,考虑讨论后,告诉指挥员建议再试一次。”
19时28分,距离终止发射前两分钟,故障处理成功。“长征五号”首飞任务的最大难题被化解了。
“当时真的想欢呼,但那种环境不允许。”忍住内心的激动,宋扬带领队员迅速撤离塔架,回到工作岗位待命。
看到“长征五号”飞向太空的那一刻,宋扬彻底释放了,“我们所有的人为它等待了很久,为它努力了很久,成功后的激动根本无法形容……”
第二天,这四个人生死患难的伙伴,特意抽出时间来发射塔下,拍了一张合影。“这是让我们能够记一辈子的事情。”宋扬说。
8090航天人│31岁“嫦娥五号”总体动力指挥员宋扬:火箭升空,就像自己的孩子去了远方
文章插图
长征五号首飞后,宋扬(右二)和同事抢险后的合影
文昌发射场第一批建设者
从一片荒地到完成“长征五号”、“长征七号”发射,再到如今奔向火星,奔向月球,文昌发射场仅用了11年时间。
这些成就的背后,是一批又一批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毫不犹豫地坐上南下的火车,只身来到南海椰林,投身航天事业。宋扬就是其中之一。
2010年,从北京航天航空大学飞行动力工程专业毕业后,宋扬进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一年之后,他主动请缨,作为先遣队奔赴文昌参与建设。
“第一次过来的时候,车开了好久,刚开始还能看见楼房,慢慢就只有椰林了。”宋扬回忆,虽然周围一片荒凉冷清,但一路上大家都很兴奋,“感觉我们是一个事业的开创者。”
建设初期,文昌航天人四人挤一间破旧民房,没有空调和电风扇,没有电视信号,白天顶着烈日高温、盐雾潮湿的艰苦,晚上还要面临蝙蝠乱飞、壁虎乱窜的场景……
尽管宋扬做好了思想准备,但最初的几个月还是难以适应。“最麻烦的是上厕所。”宋扬说,他们住的宿舍由教室改造,洗手间在另一栋楼,每当遇到台风天,出门上厕所就变成了一件极为痛苦的事情,“风太大了,有一次屋顶都被吹飞了,食堂也被吹垮过。”
8090航天人│31岁“嫦娥五号”总体动力指挥员宋扬:火箭升空,就像自己的孩子去了远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