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日报」从“山体滑坡村”到幸福洋气村

「青海日报」从“山体滑坡村”到幸福洋气村
文章图片

羊起台新村街景 。通讯员 拜得菊 摄
本报采访人员 赵睿 通讯员 拜得菊
11月11日,冬日的晴天略感寒冷,海东市乐都区碾伯镇羊起台新村里,一排排复古风格的二层小楼和庭院,绿化带、小溪流、木质凉亭,让冬日的村庄更显古朴 。几位老人们在亭子里谈笑风生,谈着过往云烟,笑说当下的幸福;年轻人们听着花儿喝着啤酒,这幅怡人的画面,让人觉得置身于世外桃源 。
以前,吃水难、用电难、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的羊起台旧村,是蒲台乡“有名”的山体滑坡村 。
2017年以来,羊起台村开始实施易地搬迁工程,100户313人搬迁至离乐都区2公里的碾伯镇高家村 。搬迁过程里,蒲台乡“民事民议民决”,从选址、到新村建设、到搬迁入住,整个过程全民参与,使干部搬得放心,群众住得安心 。
“搬到这里后,水、电、路、讯等方便了,学校、卫生室、超市、村民文化广场应有尽有 。这都得益于党的好政策,我们老百姓现在生活得很幸福 。”蒲台乡羊起台村村民晁有德老人笑呵呵地说 。
看到我们来村里参观,年逾七旬的村民郑长福特地邀请我们来看他的家,他说:“我们用上了天然气、全自动洗衣机,洗上了热水澡,你看是不是跟城里人一样?”
搬下来后,羊起台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了旅游公司,采取“支部+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按照“一户一种园,园园连成片,一铺一产业、铺铺有特色”的思路,切实将新村打造成集特色小吃、特色物产、特色民宿、传统作坊等为一体的“美丽乡愁·家乡记忆”乡村旅游基地,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 。截至目前,村旅游公司接待游客达5万人次,公司创收40万余元,带动劳动力130余人,其中贫困户60余人,年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 。
由羊起台村党支部牵头,依托中央财政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示范村资金50万元,成立亿丰种养殖协会,种养殖协会流转土地53.33公顷,种植玉米、饲草、荞麦等杂粮,发挥村集体的主导和农户的主体作用,探索“支部+协会+农户”运营模式,种养殖业带动124人务工,年人均增加务工收入3000元以上,形成了“老家有基地,新村有产业”的发展格局 。羊起台村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产业发展利润按“6:2:2”分配,60%用于分红资金,20%为帮扶资金,20%是管理资金 。
“我们羊起台村的年轻人早些年辗转在兰州、西宁等地从事水暖工工作,2016年成立蒲台水暖工服务中心 。去年,蒲台水暖工协会入选全省劳务品牌,7月成立水暖工服务中心党支部 。”余万红自豪地说 。服务中心带动周边群众就业,目前从业人员达1600余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15人,年人均收入达5万余元 。
腾笼换鸟,筑巢引凤 。余万红说,他们将29名村级能人,确定为助力脱贫光荣户,并将一楼铺面及自家庭院交由村旅游公司统一经营管理,免除经营户2年房租,吸纳外村能人经营传统小吃、特色产业、推动全村经济发展 。
在现有发展的基础上,羊起台新村将充分利用后山土地及荒坡,建设滑雪场、山坡花田、家庭宾馆、和采摘观光园等六个生态旅游项目,将新村打造成全区脱贫攻坚示范点、全域旅游示范点和乡村振兴示范点 。
一阵孩子的笑声吸引了我们,走近一看,村民余常贵正帮孩子们从游乐设备上下来 。他说:“日子过得这么好,更要好好干事,我在游乐场上班,月收入就能赶上以前的年收入了 。”说到这里他的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在他的笑声里,充满了村民对更加美好生活的希冀 。
【「青海日报」从“山体滑坡村”到幸福洋气村】

    推荐阅读